
古代蠟祭會飲的節日。《漢書·嚴延年傳》“ 延年 母從 東海 來,欲從 延年 臘” 唐 顔師古 注:“建丑之月為臘祭,因會飲,若今之蠟節也。”
蠟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節日,其含義與習俗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蠟節(或作“臘節”)是古代年終舉行的祭祀活動,核心内容為蠟祭與會飲。據《漢書·嚴延年傳》顔師古注記載,蠟祭在建丑之月(農曆十二月)舉行,人們通過祭祀農神、祖先,感恩豐收并祈求來年祥瑞。
蠟節與後世的“臘八節”“小年”存在文化傳承關系,尤其在年終祭祀、團聚宴飲等習俗上具有相似性。但因曆史演變,具體儀式和名稱逐漸分化。
小提示:部分文獻中“蠟”與“臘”混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農事祭祀與祖先祭祀的側重。
蠟節是指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節日,也叫作元宵節。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例如點燈籠、賞花燈、猜謎語和吃元宵等。蠟節也象征着辭舊迎新,人們以此來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健康和繁榮。
蠟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蟲(表示昆蟲)和日(表示太陽),共有9個筆畫。蟲部表示蠟節時常常會看到蜜蜂和燕子在太陽下飛翔。而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左傳·成公元年》中就有“蠟之日”一詞。在古代,為了向太陽祈求豐收,人們會在正月初一開始制作蠟燭,一直到正月十五點燃,這也是蠟節的由來。
在繁體字中,“蠟節”可以寫作「蠟節」。蟲部和日部的構造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蠟節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解釋,蠟字可以理解為蠟燭的意思,而節字則表示節日。所以在古代文獻中,我們也能看到“蠟燭”和“節日”的意思。
例句:
1. 蠟節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節日,人們會在晚上點燃彩燈慶祝。
2. 每年的蠟節,家家戶戶蠟燭高照,節日氣氛非常濃厚。
3. 孩子們在蠟節的晚上會制作精美的花燈,展示他們的創意和藝術才華。
組詞:蠟燭、蠟燭台、蠟燭火、蠟像、蠟筆、蠟紙、蠟染
近義詞:元宵節、燈節、上元節
反義詞:端午節、中秋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