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蠟節的意思、蠟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蠟節的解釋

古代蠟祭會飲的節日。《漢書·嚴延年傳》“ 延年 母從 東海 來,欲從 延年 臘” 唐 顔師古 注:“建丑之月為臘祭,因會飲,若今之蠟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蠟節,又稱“蠟祭”或“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年終祭祀節日,主要在農曆十二月(臘月)舉行,以酬謝神靈一年來的庇佑,祈求來年豐收平安。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闡釋:

  1. 釋義與核心目的:

    • 報謝百神:蠟節的核心是年終對天地萬物神靈的綜合性報謝祭祀。《禮記·郊特牲》明确指出:“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 “索”意為搜尋、聚集,“飨”指獻祭供品享用。意指在歲末聚集萬物(象征一年收成),祭祀所有相關的神靈,感謝其恩賜。主要祭祀對象包括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八蠟”(或“八神”),如先啬(神農)、司啬(後稷)、農、郵表畷(田間廬舍和阡陌)、貓虎(捕食田鼠野獸的動物)、坊(堤壩)、水庸(溝渠)、昆蟲等。
    • 祈求豐穰:在報謝的同時,也蘊含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願望,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賴。
  2. 時間與名稱由來:

    • 時間:通常在農曆十二月(臘月)舉行,具體日期各代略有差異,但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或臘月初八前後。
    • 名稱:“蠟”(zhà)通“褯”(zhà),本義為年終祭祀。《說文解字》釋“蠟”為“蠅膽也”,段玉裁注認為此非本義,其本義應為“年終祭名”。因祭祀在“臘月”舉行,故後世也常寫作“臘祭”或合稱“蠟臘”。臘月之名即源于此重要祭祀活動。
  3. 儀式與特點:

    • 全民參與:《禮記·雜記下》記載孔子觀蠟,感歎“一國之人皆若狂”,描述了蠟節時舉國歡慶、飲酒狂歡的熱鬧場景,體現了其作為全民性節日的特征。
    • “息田夫”與“仁之至”:蠟祭的一個重要意義是讓辛苦一年的農夫(田夫)得到休息和慰勞。《禮記·郊特牲》稱蠟祭為“仁之至,義之盡也”,認為它體現了對農夫的仁愛和對神靈恩德的報答達到了極緻。
    • 祭祀對象廣泛:不同于特定神靈的祭祀,蠟祭對象極其廣泛,涵蓋農事相關的方方面面,從始祖神、自然神到有功于農事的動物、設施,體現了萬物有靈和綜合感恩的觀念。
  4. 文化意義與演變:

    • 農耕文明的體現:蠟節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表征,集中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對豐收的渴望以及對生産生活秩序的總結與祈願。
    • 後世影響:蠟祭的習俗在後世逐漸演變。部分儀式和祈求豐年的願望融入後來的“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如祭祀祖先、喝臘八粥等習俗可能與之有關聯。其年終報謝、祈福的核心精神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的春節(過年)習俗。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蠟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節日,其含義與習俗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義

蠟節(或作“臘節”)是古代年終舉行的祭祀活動,核心内容為蠟祭與會飲。據《漢書·嚴延年傳》顔師古注記載,蠟祭在建丑之月(農曆十二月)舉行,人們通過祭祀農神、祖先,感恩豐收并祈求來年祥瑞。

二、曆史淵源

  1. 周代區分:周朝時期,“蠟”專指農事祭祀(祭祀八位農神),而“臘”側重祭祀祖先。
  2. 漢代融合:至漢代,兩者逐漸融合,統稱“蠟節”或“臘節”,成為年終綜合性的祭祀慶典。

三、時間與習俗

四、文化關聯

蠟節與後世的“臘八節”“小年”存在文化傳承關系,尤其在年終祭祀、團聚宴飲等習俗上具有相似性。但因曆史演變,具體儀式和名稱逐漸分化。

小提示:部分文獻中“蠟”與“臘”混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農事祭祀與祖先祭祀的側重。

别人正在浏覽...

暗門子安心定志白蠟明經薄寒中人雹凸徹悟垂矜初衷丹柱大事不糊塗打拴耋吏斷霓法皇風星負情敢勇高躔高擡貴手高溫堆肥功構工作證黑彜後駕江南三絕校對員節本敬業燼餘阚月狂為揆情審勢苦荬困蹇拉下馬錨鍊密當鳴璜鳴哮難心甯子朋淫飄篷潛德強食靡角喬妝豈若曲盡容忍乳香賞邑豕零瘦石思摸索解人貪盜天食調暢橐筆文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