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mbstone] 墓碑的别稱
墓碣之建修(墓,墳墓。碣,石碑。方的叫碑,圓的叫碣)。——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墓碑的别體。形狀與墓碑有區别。《後漢書·窦憲傳》“封神丘兮建隆嵑” 唐 李賢 注:“方者謂之碑,員者謂之碣。嵑亦碣也。” 宋 蘇轼 《與曾子固書》:“祖父之沒, 軾 年十二矣,固能記憶其為人,又嘗見先君欲求人為撰墓碣。”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一·各文之始》:“埋銘、墓誌、墓表、墓碣、皆一類也。” 魯迅 《野草·墓碣文》:“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着上面的刻辭。”
“墓碣”是漢語中對墓碑的一種别稱,特指圓形頂端的石碑,與方形頂端的“墓碑”相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墓碣指立于墳墓前的石碑,主要用于刻寫逝者生平或紀念文字。其名稱來源于形狀差異:方頂為“碑”,圓頂為“碣”。
墓碣一詞現多用于曆史、考古或文學領域,如芮城縣發現的唐代石刻墓碣,以及蒲宗孟所撰《周敦頤墓碣》等。
“墓碣”是兼具形制特征與文化意義的墓葬标識,其定義需結合形狀、曆史文獻和實際用例綜合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蘇轼文集及近代碑刻研究資料。
墓碣是指墓地上用來标志墓穴位置、記述死者事迹的石碑或木碑。
墓碣的拆分部首為"土"和"石",拆分筆畫為18畫。
墓碣一詞最早出現在《離騷·精衛》一篇中,用以形容精衛願意化身為鳥,去盡孝道,建立碑碣,以示孝心。
墓碣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墓碣」。
在古時候,"碣"字也可以寫作"硩"。
1. 祖輩的墓碣上刻着一串家譜,記錄了我們家族的曆史。
2. 這座古墓的碣上刻滿了華麗的篆刻,展示了當時的藝術水平。
墓地、陵墓、墓志銘、石碑、木碑
墓志銘、墓碑、石刻、石碑
出生、誕生、生命、重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