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調的意思、五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調的解釋

指古樂中平、清、瑟、楚、側五調。《魏書·樂志》:“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其瑟調以宮為主,清調以商為主,平調以角為主。五調各以一聲為主,然後錯採衆聲以文飾之,方如錦繡。”《隋書·音樂志中》:“《春秋左氏》所雲:‘七音六律以奉五聲。’準此而言,每宮應立五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調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維度的釋義,分别指向古代音樂理論及傳統音韻學體系:


一、音樂範疇:五聲音階的調式系統

指中國古代音樂中基于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五個基本音級構成的調式體系,合稱“五聲”或“五音”。其核心内涵包括:

  1. 音階結構:以任一音為主音(調頭),按固定音程關系排列形成調式。例如“宮調式”以宮音為主音,“羽調式”以羽音為主音。
  2. 調性色彩:不同調式具有獨特的聽覺感受與文化象征。如宮調莊重、商調悲涼、角調婉轉、徵調熱烈、羽調幽深(參見《樂府雜錄》對五調情感特質的記載)。
  3. 實踐應用:作為傳統樂律基礎,廣泛用于宮廷雅樂、戲曲、琴曲等。如古琴曲《流水》采用羽調式,《陽關三疊》屬商調式。

權威參考: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定義五調為“五聲音階中五種調式的總稱”,強調其以五聲為骨幹音的體系特征。參見漢典“五調”音樂釋義條目。


二、音韻範疇:中古聲調的分類

在漢語音韻學中,“五調”指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分化形成的細分系統:

  1. 清濁分調:全清、次清聲母字歸陰調類,全濁、次濁聲母字歸陽調類(王力《漢語音韻學》)。
  2. 調類構成:
    • 平聲 → 陰平、陽平
    • 上聲 → 陰上、陽上
    • 去聲 → 陰去、陽去
    • 入聲 → 陰入、陽入

      實際形成“四聲八調”,但部分方言(如吳語、閩語)保留“五調”過渡形态,如陽上與陽去合并。

  3. 現代遺存:普通話保留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消失),而粵語完整存留九聲六調,體現清濁分調規律。

權威參考:

《切韻》音系研究(參見《廣韻》聲調系統)及清代學者段玉裁《六書音均表》均論證清濁分調現象。當代可參考“國學大師”網站《音韻學辭典》相關解析。


學術價值與影響

五調的雙重内涵分别體現中國音樂的音律智慧與漢語語音的曆時演變,是理解傳統文化與語言變遷的關鍵概念。音樂五調奠定了東方旋律的審美範式,音韻五調則為方言比較和漢語史研究提供核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五調”是古代音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五調”指古樂中的五種調式,包含兩種主流說法:

  1. 平、清、瑟、楚、側五調:見于《魏書·樂志》等文獻,主要用于樂器調音,如瑟調以“宮”音為主,清調以“商”音為主,平調以“角”音為主,其餘調式則通過不同音階組合形成。
  2. 宮、商、角、徵、羽五調:即傳統五聲音階,代表不同的音高和情感表達,如宮調莊重、商調哀婉等。

二、曆史文獻依據

三、應用與擴展

五調不僅用于音樂實踐,還被引申為比喻性詞彙。例如:

四、注意事項

部分文獻對五調的具體名稱存在差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若需完整考證,可參考《魏書》《隋書》原典或權威音樂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暴躁如雷祊田禅規雠尅搊擡垂髻帶絲禽道煩惱钿窠東學對不上烽爟伏竄诰勅高篇跟底工輸鬼打撲宏貫宏邁簡發家事學校賈殃進食軍訓開辦來莅棱疊梁苑隋堤勵磁禮官扪虱墨路内美黏沫破戒錢樹齊列祈澍熱燥日中必昃繩技身勢學施化帥長四分私亵所得棠棣嘽嘽桃羞李讓添傳題覆統會王程味谏捂蓋子侮衊銜橛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