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鏚的意思、干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鏚的解释

见“ 干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鏚"(gān qī)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特指两种古代兵器或仪仗用具的组合:

  1. 字义分解:

    • 干(gān): 本义指盾牌,古代用于防御的兵器。《说文解字》释为:“干,犯也。从反入,从一。”段玉裁注:“干,盾也。”其字形演变体现了防御之意。在“干鏚”一词中,“干”即指盾牌。
    • 鏚(qī): 同“戚”,指斧钺一类的兵器,刃部较窄长,可用于劈砍。《说文解字》释“戚”为:“戉也。”段玉裁注:“戚小于戉。”在“干鏚”一词中,“鏚”即指斧钺。
  2. 组合释义:

    • 基本义: “干鏚”合称,即指盾牌与斧钺 这两种兵器。它代表了古代战争中的基本攻防装备组合。
    • 引申义/象征义: 由于是武力的象征,“干鏚”常用来泛指武力、战争或军事行动。
    • 文化关联: “干鏚”与古代的“武舞”密切相关。古代举行祭祀或庆典时,舞者手持干鏚而舞,称为“干鏚之舞”或“武舞”,用以表现武德、彰显威仪。《诗经·大雅·公刘》中“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戚”即指鏚(斧),描述了武装行进的场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执干戚舞”以感化三苗,也是著名的典故。
  3. 文献佐证:

    • 《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这里的“干”指盾,“羽”指雉尾,是文舞道具。但“干”本身属武舞道具,此例说明其用途)。
    • 《礼记·乐记》:“干戚羽旄谓之乐。” (明确指出干戚是乐舞中使用的道具)。
    • 《韩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引用舜帝执干戚舞使三苗归服的典故)。
    • 《淮南子·齐俗训》:“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 (同样记载舜执干戚舞的故事)。

“干鏚”是一个古语词,由“干”(盾牌)和“鏚”(同“戚”,斧钺)两个单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用于防御的盾牌和用于进攻的斧钺这两种兵器。它既是具体兵器的合称,也常作为武力、战争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干鏚”尤其与“武舞”紧密相连,舞者手持干鏚起舞,用以表现勇武、威慑敌人或彰显礼仪,这在《尚书》、《礼记》、《韩非子》、《淮南子》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干鏚”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组合,目前可查的权威文献和词典中未见直接解释。但从字形和构词逻辑分析,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兵器组合的可能性

“干”在古代常指盾牌(如《诗经》中的“干戈”);“鏚”为“戚”的异体字,指斧类兵器。因此,“干鏚”或为“干戚”的异体写法,即盾与斧的组合。例如:

2.其他可能的误写或特殊含义

若从字形拆分,“鏚”亦可拆解为“金”和“戚”,或与金属器物相关,但缺乏文献佐证。此外,部分方言、古籍异文中可能存在特殊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

若您需要更准确的解释,建议提供该词语出现的具体文献或语境,以便进一步分析。若为“干戚”的误写,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或《中国神话传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啽哢百源刨冰徧覩闭目塞听搏牛之虻不知所言参贯尺山寸水出产垂紫春耜杵声抖瑟放钱犯上作乱发篇废柴封财门風狸丰条高莽高坐管束桂林市滚霤爀爀火宪检录结了鸟开拍空白控愬阃职老婆心路过内乘叛逆培养基闝客戚施起先綦组阮瑀森逼霎时间神秘主义世局收怜耍排场叔公损减逃亡遗大投艰舞妓香案嫌难下咽邪思谢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