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更的意思、四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更的解釋

指晨一時至三時。 唐 杜甫 《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宋 陸遊 《除夜雪》詩:“北風吹動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參見“ 五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更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制度中的重要時段,指代夜間第四個更次,對應現代時間的淩晨1點至3點。這一概念源自“更鼓”報時制度,将日落到日出劃分為五等份(即五更),四更位于夜半之後、黎明之前,又稱“雞鳴”或“丁夜”。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四更”被明确标注為傳統時間單位,其劃分與天文觀測相關,古人通過星象位置和更鼓敲擊次數判斷時辰。

從曆史文獻看,四更在軍事、文學領域具有特殊意義。例如《晉書·天文志》記載,四更時“北鬥柄指寅”,是古代行軍換崗的常規時段;唐代詩人杜甫《閣夜》中“五更鼓角聲悲壯”亦間接體現四更的寂靜與肅穆氛圍。民俗研究顯示,四更因接近拂曉而被賦予“陰陽交替”的象征,《中國歲時禮俗》指出,部分地區的守歲儀式持續至四更,寓意迎接陽氣新生。

需注意的是,曆代更點制度存在地域差異。據《中國古代計時制度研究》考證,漢代實行“八更制”,至隋唐才穩定為五更制,而四更的時間跨度會隨季節晝夜長短變化微調。

網絡擴展解釋

“四更”是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一、時間範圍

四更對應現代時間的淩晨1點至3點,屬于十二時辰中的丑時,别稱“雞鳴”或“荒雞”。

二、名稱由來

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四更為第三更後的時段。此時天色仍暗,但臨近破曉,古人認為這是人睡眠最深、盜賊易出沒的時段,故民間有“狗盜之時”的說法。

三、文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杜甫《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後陸遊《除夜雪》等詩詞中亦有使用。

四、文化意義

  1. 作息标志:象征深夜與淩晨的過渡,如“四更起床”形容極早勞作。
  2. 天文現象:古人觀察到此時月亮位置變化,與“山吐月”意象相關。

五、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描述古代生活時會提及“四更天”,或比喻深夜時段(如“熬夜到四更”)。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記載或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巴爾幹半島柏子塔悲辛本賞贲室抃慄賓下鉢昙摩羅伽大寶霃霃地窖短棒額驸防衞發憲布令撫鞠感風害性寒川寒樽劾捕河泥核取後筵潢漭講衆翦屠矜眷寖陋炯介九飛九龍壁巨浸箟簬廉灋量腹連踵籠中之鳥卵黃鹿角馬下鳴贊評卷乾愁悄默聲氣孱輕活蠼猱群起效尤賞收聖旦誓死不屈誦笃笃螳斧帑金榻位屠戮外塵纖毫無犯亵渎習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