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更的意思、四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更的解釋

指晨一時至三時。 唐 杜甫 《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宋 陸遊 《除夜雪》詩:“北風吹動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參見“ 五更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四更”是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一、時間範圍

四更對應現代時間的淩晨1點至3點,屬于十二時辰中的丑時,别稱“雞鳴”或“荒雞”。

二、名稱由來

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四更為第三更後的時段。此時天色仍暗,但臨近破曉,古人認為這是人睡眠最深、盜賊易出沒的時段,故民間有“狗盜之時”的說法。

三、文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杜甫《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後陸遊《除夜雪》等詩詞中亦有使用。

四、文化意義

  1. 作息标志:象征深夜與淩晨的過渡,如“四更起床”形容極早勞作。
  2. 天文現象:古人觀察到此時月亮位置變化,與“山吐月”意象相關。

五、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描述古代生活時會提及“四更天”,或比喻深夜時段(如“熬夜到四更”)。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記載或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四更(sì gēng)的意思

四更是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指的是深夜時分,即夜裡十二點到淩晨三點的時間段。

四更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四更的拆分部首是“四”字的“一”部,拆分的筆畫是“丶”、“丶”、“一”、“丨”。

四更的來源

四更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民間文學作品中,它描述了夜間的細節和氛圍。在古代,人們以更替、更環節來計算過夜時間,每過一個更,鐘鼓聲就會敲響一次。四更即意味着夜深人靜,沉入夢鄉的時刻。

四更的繁體字

四更的繁體字為「四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四更的漢字寫法是「肆更」。

四更的例句

1. 夜已深了,四更時分,大部分人都已經入睡了。

2. 在四更的寂靜中,隻有寥寥幾顆星星仍然閃爍。

組詞

夜更、更替、更疊、三更半夜、更加。

近義詞

午夜、夜深、半夜、淩晨。

反義詞

清晨、黃昏、白天、日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