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逆的意思、干逆的详细解释
干逆的解释
犹冒犯。《后汉书·董卓传赞》:“ 董卓 滔天,干逆三才。”
词语分解
- 干的解释 干 (⑧干??乾) ā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古
- 逆的解释 逆 ì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逆流。逆行。逆风。逆转(僴 )(局势恶化)。莫逆之交。 抵触,不顺从: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产。 迎接:逆旅(旅店)。 预先:逆料(预料)。
专业解析
"干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和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记载,该词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干逆(gàn nì)
指冒犯、违逆,尤指对尊长、君主或伦常的严重抵触行为。
- "干":本义为触犯、冲犯(《说文解字》:"干,犯也")。
- "逆":意为违背、抗拒(《广雅》:"逆,乱也")。
二字叠加强调公然对抗权威或伦理秩序的行为性质。
二、典籍用例佐证
-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司马昭)欲立威信,诛锄干逆。"
此处指讨伐违抗朝廷的叛乱势力 。
- 《宋书·礼志》:
"干逆天命,侮慢人神。"
形容对天命与人伦的亵渎 。
三、语义辨析
四、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历史语境词汇,现代汉语一般用"违抗""冒犯"等替代。若需引用,建议明确标注古语属性以避免歧义。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干逆"词条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干""逆"释义
- 典籍原文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宋书》
网络扩展解释
“干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基本释义
- 含义:指冒犯或触犯,常用于描述对权威、伦理或自然秩序的违背。例如《后汉书·董卓传赞》中提到:“董卓滔天,干逆三才”,指董卓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天、地、人的法则(“三才”即天、地、人)。
2.词源与用法
- 拼音:ɡàn nì(“干”读四声)。
- 文献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用于批判董卓的暴行,强调其逾越伦理纲常。
- 语境:多用于古文或正式表述,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3.扩展理解
- 与“悖逆”“忤逆”等词义相近,但“干逆”更侧重主动冒犯,而非单纯违背。例如“干逆三才”不仅指违背自然规律,还包含对天地秩序的挑衅。
4.注意事项
-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干扰”“干涉”等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权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百炼刚敝蹻川岳初祖挫磨抵突递衣洞贯烦察凫胫福寿齐天感光材料割肠关节痛滚滚古人号叫江流日下将于奸逆惊靁惊蛇旧习廉公袴伶工隶仆里手笼弦乱将满不在意眊眼马蹄表眉谱渺緜拟论袍絝沛腾钳勒青编倾顿庆忌冠顷世绕行鋭藻审别神君身貌谥名石脂水石祖授堂搜牢天花通僊望表伪言闻得午供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