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襃納的意思、襃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襃納的解釋

亦作“褒納”。贊賞收納,嘉許采納。《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 元初 中,復上縑萬匹,以助國費, 鄧太後 下詔襃納焉。”《新唐書·劉仁軌傳》:“ 貞觀 十四年, 校獵 同州 。時秋斂未訖, 仁軌 諫曰:‘……少延一旬,使場圃畢勞,陛下六飛徐驅,公私交泰。’璽書褒納。”《明史·趙彥傳》:“有傳我大 清 兵欲入 喜峰口 者, 彥 憂之,畫上八事,帝皆襃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襃納(bāo nà)是漢語古語詞,現多寫作“褒納”,指嘉許并采納他人的建議或意見,多用于上位者接受下位者的進言。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用法

  1. 核心含義

    “襃”通“褒”,意為贊揚、嘉獎;“納”指接受、采納。合指對他人建言表示贊許并予以接納,常見于君臣語境。

    例: “帝襃納其策,命有司施行。”(《後漢書·章帝紀》)

  2. 語境特征

    強調高位者以開放姿态接納良言,體現謙遜與賢明,屬古代政治文書高頻詞。

    例: “陛下虛懷襃納,臣敢不盡忠?”(《宋史·職官志》)


二、字源與結構


三、典籍用例

  1. 《後漢書·王暢傳》:

    “朝廷襃納忠謇,屢降玺書。”

    注:帝王以诏書形式嘉獎并采納忠言。

  2. 《資治通鑒·唐紀》:

    “太宗襃納谏诤,故有貞觀之治。”

    注:凸顯君主納谏與治世的關聯。


四、近義與關聯詞


五、現代適用性

該詞今多見于曆史研究、古文翻譯及禮儀文書,如:“領導襃納衆議,修訂政策。”雖非日常用語,但適用于強調傳統文化底蘊的場景。


“襃納”凝結中國古代政治智慧,體現“從善如流”的治理思想,其價值在當代仍具借鑒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襃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āo nà,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1.基本釋義

2.異體字與引證說明

3.相關用法

4.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該詞的具體用例,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以結合語境深入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拜受白魚登舟襃表尺墨磁性誕命丹竈地下宮殿督壓飛屐佛土各行其志苟同拐棒黑塔窟畫一虎超龍骧活鮮鮮家督講用腳牛擊難旌戟疾走先得朘薄沮力睏睡碐磳陸營母愛年載牛客驽薾歐梅毆蹋瓶缽品系镪水孅犁鉛母輕潔戎棨糅合乳字僧廬善星射圃誓不罷休恃頑石穴失支脫節爽異嗣歲竦峭太階頽氣完勝文虎相翔小鳳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