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逸周書·王會》:“正北 空同 、 大夏 …… 孅犁 、 其龍 、 東胡 ,請令以橐駞、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為獻。” 孔晁 注:“十三者北 狄 之别名也。” 朱右曾 校釋:“‘ 孅犁 ’亦作‘ 纖離 ’。 李斯 文‘乘 孅離 之馬’,即此。”
“孅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曆史民族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文獻記載
據《逸周書》記載,孅犁與“東胡”“大夏”等部族并列,曾向周王朝進貢駱駝、良馬、弓箭等物,反映其遊牧文化特征。
注:孔晁在注解中将其列為“北狄之别名”,朱右曾校釋提到“孅犁”亦作“纖離”,如李斯《谏逐客書》中“乘纖離之馬”即指此部族所産名馬。
其他可能關聯
需注意與“铧犁”(huá lí,比喻辛勤勞作)、“耧犁”(lóu lí,比喻言行無章法)等農具相關詞彙區分,二者含義與“孅犁”無直接關聯。
由于搜索結果中相關資料的權威性較低(、2為低權威性來源),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逸周書》《史記·匈奴列傳》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曆史學論著。
孅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孅”和“犁”兩個字組成。
“孅”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有9畫。它是一個偏旁部首,有邊走邊停的意思。
“犁”字的拆分部首是犭,總共有11畫。它是一個獨體字,意為犁田耕地。
孅犁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特殊,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詞語。其中,“孅”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古代一種拖拉東西的工具。而“犁”字來源清楚,它是指用來耕地的一種農具。
在繁體字中,“孅犁”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孅犁的拼音可以是“xián lí”,使用了古漢語的發音來表達。
例句:農民用孅犁來犁地,準備種植新一季的莊稼。
組詞:孅舉、犁塊、耕犁。
近義詞:犁、犁田、耕地。
反義詞:不耕地、放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