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襃纳的意思、襃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襃纳的解释

亦作“褒纳”。赞赏收纳,嘉许采纳。《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元初 中,復上縑万匹,以助国费, 邓太后 下詔襃纳焉。”《新唐书·刘仁轨传》:“ 贞观 十四年, 校猎 同州 。时秋敛未讫, 仁轨 諫曰:‘……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璽书褒纳。”《明史·赵彦传》:“有传我大 清 兵欲入 喜峰口 者, 彦 忧之,画上八事,帝皆襃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襃纳(bāo nà)是汉语古语词,现多写作“褒纳”,指嘉许并采纳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多用于上位者接受下位者的进言。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用法

  1. 核心含义

    “襃”通“褒”,意为赞扬、嘉奖;“纳”指接受、采纳。合指对他人建言表示赞许并予以接纳,常见于君臣语境。

    例: “帝襃纳其策,命有司施行。”(《后汉书·章帝纪》)

  2. 语境特征

    强调高位者以开放姿态接纳良言,体现谦逊与贤明,属古代政治文书高频词。

    例: “陛下虚怀襃纳,臣敢不尽忠?”(《宋史·职官志》)


二、字源与结构


三、典籍用例

  1. 《后汉书·王畅传》:

    “朝廷襃纳忠謇,屡降玺书。”

    注:帝王以诏书形式嘉奖并采纳忠言。

  2. 《资治通鉴·唐纪》:

    “太宗襃纳谏诤,故有贞观之治。”

    注:凸显君主纳谏与治世的关联。


四、近义与关联词


五、现代适用性

该词今多见于历史研究、古文翻译及礼仪文书,如:“领导襃纳众议,修订政策。”虽非日常用语,但适用于强调传统文化底蕴的场景。


“襃纳”凝结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体现“从善如流”的治理思想,其价值在当代仍具借鉴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襃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o nà,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1.基本释义

2.异体字与引证说明

3.相关用法

4.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该词的具体用例,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以结合语境深入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变白足僧半筹长调蟾宫成风斤冲场筹款逴绝催租搓挪麤言道方斗韵短程反包围防辅放逐翻环寒腿好力好脩横街后梢滑湣慌惘徽睇火辰检点焦炙记注赍子铠甲刊登看督李会刘表牛秘怪明夷莫府农机具沤菅纰乱迁升清丽求衣颧骨实弹受遗吮卒说时迟,那时快铁口踢气毬恶不去善无絶武毅挦扯闲错象兆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