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糇的意思、干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糇的解释

干粮。亦泛指普通的食品。《诗·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 高亨 注:“干餱即干粮。这里用以代表普通的食品。” 宋 司马光 《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诗》有《鹿鸣》、《伐木》、《既醉》、《行苇》,美宴好之相乐,刺乾餱之失德。” 清 刘青藜 《乞儿行》:“羞涩客囊空,聊復遗乾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糇”是汉语中较为古雅的词汇,专指干粮类食物。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干”通“乾”,意为脱水后的食物,“糇”则特指干粮,二字连用强化了“便于携带、耐储存”的食品属性。该词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小雅·伐木》中“民之失德,乾糇以愆”,此处以干粮代指微薄之物,隐喻人际关系中因小失大的道理。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特别强调“糇”与“餱”为异体字关系,指“熬米麦使干”的加工方式,印证了古代食物保存技术特征。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多保留于文言语境或学术考据领域,如钱钟书《管锥编》曾援引“干糇”解析古代礼俗。

字源演变方面,《康熙字典》收录“糇”属米部,注音为“胡沟切”,字形结构直观反映其与谷物制品的关联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简化字推行后,“干”已替代“乾”字部分语义,但专业辞书仍建议在引用古籍时保留原字形。

网络扩展解释

“干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干糇”指干粮,也泛指普通的食品。该词由“干”(无水分)和“糇”(粮食)组成,字面意为干燥的粮食,后延伸代指日常食物。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此句意为“人们失去道德,往往因争夺食物而起纷争”,高亨注释中明确将“乾餱”解释为干粮,并引申为普通食物。

  2. 文化内涵
    该词常用于描述因食物匮乏或分配问题引发的矛盾,体现古代社会对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视。例如宋代司马光曾引用此典,强调宴请礼仪与食物分配的重要性。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干糇”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意义仍围绕“食物”展开,可比喻物质基础或生活必需品的匮乏状态。

示例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白檀柏涂伴生宝石顶抱柱对儿辫发标首璧台不食之地尝谷长恶不悛赤笔书樗博垂仁储运躇峙单位垫圈硐産凤皇子功高震主构厦归去来横身候火结穴靳啬金质奖拘牵开劫刊剥窠巢连字符立卷落场南宪涅手农祥排队论泮池披详清发晴和弃智遗身曲线图冗弱孺褓三十六天罡扫眉才子事半功倍术煎疏僻私相授受素絃韬奇同归湍洑微浅伪偷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