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腸的意思、剛腸的詳細解釋
剛腸的解釋
指剛直的氣質。《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 張銑 注:“剛腸,謂彊志也。” 唐 白居易 《哭孔戡》詩:“平生剛腸内,直氣歸其間。” 清 秋瑾 《吊吳烈士樾》詩:“ 皖 中志士名 吳樾 ,百煉剛腸如火熱。”
詞語分解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 腸的解釋 腸 (腸) á 人或動物内髒之一,呈長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養分,分“大腸”、“小腸”等部:腸子。腸衣。肝腸寸斷。羊腸小道。腦滿腸肥。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剛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剛直的氣質,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剛強正直、不畏艱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人的性格堅強剛毅,意志堅定,具有不畏強權、敢于直言的特質()。該詞由“剛”(堅強)和“腸”(代指心志、膽識)組合而成,強調内在的剛直與果敢。
2.出處與用法
- 古代文獻:
最早見于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描述其嫉惡如仇、直率敢言的性格()。
- 詩詞引用:
唐代白居易《哭孔戡》中“平生剛腸内,直氣歸其間”,以及清代秋瑾《吊吳烈士樾》中“百煉剛腸如火熱”,均以“剛腸”贊頌人物的正直不屈()。
3.語境與延伸
- 褒義色彩:多用于褒揚性格剛正、敢于擔當的人,如形容志士仁人()。
- 近義詞:剛直、剛毅、鐵骨铮铮。
- 反義詞:懦弱、優柔寡斷、阿谀奉承。
4.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可形容堅持原則、不畏挑戰的品格,例如:“他剛腸烈膽,面對不公絕不妥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文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人的直腸,是消化系統中的一部分。下面是有關剛腸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剛腸的拆分部首是月和肉,它是由9個筆畫組成的。
來源:剛腸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由"剛"和"腸"兩個字組成。剛在這裡表示直、直接的意思,腸則指人體内的直腸。
繁體:繁體字"剛腸"可以用來表示剛腸。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剛腸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但具體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例句:他的剛腸很強壯,從不容易便秘。
組詞:剛腸沒有特定的組詞。根據具體語境,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剛腸痙攣、剛腸憩室等。
近義詞:直腸、結腸。
反義詞:彎曲腸、迂曲腸。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對其他問題有興趣,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