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糧罌 ”。
“糧甖”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liáng yīng,其核心含義與豐收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糧甖”由“糧”(糧食)和“甖”(古代盛放糧食的陶制容器,類似甕)組成,字面意為“裝滿糧食的容器”,比喻農民收獲豐碩的糧食,表達豐收的喜悅與富足。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古代農業社會的豐收景象,或借喻現代事業、生活的豐碩成果。
“糧甖”主要強調糧食豐收的富足狀态,需注意與形近詞(如糧饷、糧饟)的語義差異。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農事文獻或權威詞典。
《糧甖》是一個漢字詞彙,可以解釋為糧食儲藏器具。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複合詞,分别是“米”字旁和“箱”字旁。
《糧甖》的部首是米字旁和箱字旁,分别位于上部和下部。它的筆畫總數為14畫。
《糧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撰)中,并成為了正式的漢字詞彙。
《糧甖》的繁體字為「糧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書法規範,「糧甖」這個詞的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1. 他把稻谷裝進了糧甖裡進行儲存。
2. 農民們正忙着将糧食轉移到糧甖裡保存。
糧庫、糧倉、糧食、甖籃、收糧、貯糧
糧箱、糧筒、糧袋
糧食散落、無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