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漢的意思、後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漢的解釋

(1) [the Eastern Han Dynasty]∶見“東漢”

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出師表》

(2) [the Posterior Han Dynasty]∶五代之一,公元947-950,劉知遠所建(參看“五代”)

詳細解釋

(1).朝代名。 東漢 。 劉秀 稱帝,建都 洛陽 。為别于 前漢 ,史稱 後漢 (公元25年-220年)。

(2).朝代名。 五代 之一。 後晉 河東 節度使 劉知遠 乘中原人民抗擊 契丹 時稱帝,國號 漢 。史稱 後漢 (公元947年-950年)。

(3).《後漢書》的省稱。 唐 劉知幾 《史通·補注》:“竊惟 範曄 之删《後漢》也,簡而且周,疎而不漏,蓋雲備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漢是中國曆史分期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專有名詞,其核心釋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解析:

一、朝代名稱(東漢時期) 特指公元25年劉秀建立的漢朝政權,史稱「東漢」。該政權定都洛陽,共曆十四帝,延續至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作為西漢王朝的延續,此時期因長安與洛陽的地理方位差異得名,範晔《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建武元年冬十月,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重要曆史遺産包括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等科技成就。

二、五代政權(後漢王朝) 指五代十國時期劉知遠于公元947年在太原建立的短命王朝,史稱「後漢」。據《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載:「天福十二年春正月,即皇帝位,國號漢」。該政權僅存四年即被後周取代,其疆域涵蓋今河南、山東及山西南部,是五代時期軍事鬥争最劇烈的政權之一。

兩處曆史分期均收錄于《辭海·曆史分冊》「中國曆史紀年表」詞條,其斷代依據參考了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勘本。需要注意的是,《漢語大詞典》第七卷特别标注:東漢作為正式朝代名須與五代後漢作嚴格區分,避免因同名異代産生曆史認知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後漢”一詞在曆史上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東漢(公元25年-220年)

  1. 朝代背景
    指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因建都洛陽(位于西漢都城長安以東),故又稱“後漢”。西漢滅亡後,劉秀延續漢朝國祚,史學家為區分兩者,将劉邦建立的漢朝稱為“前漢”或“西漢”,劉秀建立的則稱“後漢”或“東漢”。

  2. 曆史地位
    東漢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統一王朝,以光武中興、班超通西域、蔡倫造紙等事件聞名,最終因黃巾起義和軍閥割據滅亡。


二、五代後漢(公元947年-950年)

  1. 政權建立
    由沙陀族将領劉知遠建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第四個政權。劉知遠原為後晉河東節度使,趁契丹滅後晉之機,在太原稱帝,後遷都開封。

  2. 短暫統治
    僅存續三年,曆劉知遠(高祖)及其子劉承祐(隱帝)兩帝。因統治殘暴、功臣内鬥,隱帝猜忌大将郭威并誅殺其親屬,導緻郭威起兵反叛,後漢滅亡,後周建立。

  3. 曆史影響
    雖短命,但為後續後周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其滅亡标志着五代進入末期,趙匡胤後來以類似方式取代後周建立北宋。


其他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一時期的具體事件或人物,可參考《後漢書》或五代十國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鶴失衆半蟾不慎骖驔镵天塵動除正大參當十錢地滾球藩屏匪夷所思風浪付度供唱灌滌廣霞詭赴花王灰冷魂鑒交門宮郊埸頰上三毛佳什解碼筐床裡柝留聲器麗億暮冬瓯蔔爬梳霹靂酵乾律硗瘠騎吏氣門輕妙瓊靡囷簏曲謝人面獸心山光折漕升子射雉視爲畏途闩門閉戶熟口疏宗四塵恬卧踢團圞剜肉做瘡委卸娴雅閑遊猃狁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