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河橋的意思、河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河橋的解釋

(1).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大荔縣 東 大慶關 與 山西省 永濟縣 西 蒲州鎮 之間 黃河 上。 戰國 秦昭襄王 建。 黃河 上建橋始于此。 唐 通稱 蒲津橋 。《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橋 。” 張守節 正義:“此橋在 同州 臨晉縣 東,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橋 也。” 唐 楊炯 《李懷州墓志銘》:“ 昭襄王 始作 河橋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貴德縣 南 黃河 上。《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貫友 ﹞遂夾 逢留大河 築城塢,作大航,造 河橋 ,欲度兵擊 迷唐 。”後 吐谷渾 、 吐蕃 皆建橋于此。

(3).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縣 西南、 孟津縣 東北 黃河 上。 晉 泰始 中 杜預 以 孟津 渡險,始建浮橋于 富平津 ,世稱 河橋 。 唐 通稱 河陽橋 。《晉書·杜預傳》:“ 預 又以 孟津 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 河橋 于 富平津 。”《周書·晉蕩公護傳》:“從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農 ,破 沙苑 、戰 河橋 ,并有功。”

(4).橋梁。 北周 庾信 《李陵蘇武别贊》:“河橋兩岸,臨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遠》詩之一:“河橋酒斾風軟,候舘梅花雪嬌。”《豆棚閑話·虎丘山賈清客聯盟》:“路出山塘景漸佳,河橋楊柳暗藏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河橋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礎釋義

河橋(hé qiáo)指橫跨河流的橋梁。

出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架在河流上的橋”,強調其作為交通樞紐的功能。

《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說明其可特指曆史上著名的橋梁,如古代黃河上的浮橋 。


二、曆史淵源與典例

  1. 古代軍事要道

    黃河浮橋是曆史上重要的“河橋”,如春秋時期秦國在黃河架設的蒲津橋。《左傳·昭公元年》記載秦公子鍼“造舟于河”,杜預注:“造舟為梁,即今浮橋。”

    西晉名将杜預在富平津(今河南孟津)修建的“河陽橋”,為南北通行要沖,《晉書·杜預傳》稱其“以舟為梁,跨水為橋” 。

  2. 地理标志與戰略節點

    南北朝時期,“河橋”專指洛陽附近的黃河浮橋,為兵家必争之地。《北史·魏孝武帝紀》載高歡與宇文泰“戰于河橋”,即此地 。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河橋”常象征離别或羁旅:


四、延伸考據

河橋之戰:公元538年,西魏宇文泰與東魏高歡在河橋激戰,成為南北朝軍事史關鍵事件。《資治通鑒·梁紀十四》詳載此役 。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司馬光.《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
  4. 房玄齡 等.《晉書》. 中華書局.
  5. 李延壽.《北史》. 中華書局.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信息,确保學術規範性。)

網絡擴展解釋

“河橋”是黃河上的古橋名,曆史上主要指以下三處重要橋梁遺址及一個泛指含義:

  1. 陝西大荔與山西永濟之間的蒲津橋
    這是黃河上最早的橋梁,由戰國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7年建造,唐代通稱“蒲津橋”。其故址位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大慶關與山西省永濟市西蒲州鎮之間,是黃河建橋的起點。

  2. 青海貴德南黃河上的河橋
    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年),護羌校尉貫友為軍事需要在此建造河橋,後成為吐谷渾、吐蕃的重要通道。故址在今青海省貴德縣南部。

  3. 河南孟津東北的河陽橋
    晉代杜預于泰始年間(265-274年)在富平津建造浮橋,因孟津渡險而設,唐代稱“河陽橋”。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孟縣西南與孟津縣東北交界處。

  4. 泛指意義
    廣義上,“河橋”也可作為橋梁的統稱,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常代指跨越黃河的橋梁。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史料或相關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班榮版章查覈赤壁之戰傳教純德刺刺刺宥篡叛翠巍巍待女當厄的溜撲碌等身書點花牌敵頑東沼敚攘迩志帆舶風塵之警分遣高位重祿恒明荒寂諱兵畏刑滹沱飯奸罔叫做局牗潰漏老态六察留時民軍缪缺沐椁遷放趫輕棄甲投戈青錫囚拘群學三塗剩磁勝概石峯釋結詩苑天地良心土芭佬突煙王白頑仙腕子未齓違負無涓相佑鮮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