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謬的意思、疏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謬的解釋

亦作“ 疏繆 ”。亦作“疎謬”。亦作“踈繆”。粗率謬誤。《三國志·魏志·嵇康傳》“至 景元 中坐事誅”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此又 幹寳 之疏謬,自相違伐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古今言刻漏者數十家,悉皆疎謬。” 宋 王十朋 《送吳翼萬庠赴省試序》:“予踈繆,反資其發藥者居多,然後知 退之 之言為不妄。” 清 恽敬 《<靖節集>書後一》:“《直齋書録解題》載 蜀 本《靖節先生集》有 吳鬥南 《年譜》一卷, 張季長 《辨正》一卷,今坊間本止存《年譜》一卷而已,疎謬處甚多。” 章炳麟 《校文士》:“晚乃颠倒《詩》《書》以釣名聲,淩亂無序,小學尤疏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疏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疏”與“謬”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疏忽、粗疏而産生的錯誤或纰漏,多用于指摘學術論證、文本考據或事務處理中的不嚴謹之處。以下從詞典釋義、構成分析與權威引用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詞義解析

  1. “疏”的本義與引申

    《說文解字》釋“疏”為“通也”,本義指疏導溝渠,引申為粗疏、不精細(如“疏忽”“疏漏”),強調因注意力分散或草率導緻的細節缺失。

  2. “謬”的含義

    “謬”指錯誤、差錯(《玉篇》:“謬,誤也”),特指與事實或真理相悖的結論,如“謬誤”“荒謬”。

  3. 合成詞“疏謬”

    二字組合後,“疏謬”指因疏忽大意而産生的錯誤,常見于學術批評、文獻校勘或公文審核語境。例如:

    “考據未精,論斷多疏謬。” —— 指考證不嚴密,結論存在因疏忽導緻的錯誤。


二、權威辭書釋義與引用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疏忽造成的錯誤;纰漏。

    示例句:“文中史實多有疏謬,需進一步核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義:粗疏謬誤。引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古人著書,不暇修飾,故或有疏謬。”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3. 《辭海》(第七版)

    解釋:因疏忽而産生的錯誤,多指學術、考據中的失誤。

    (來源: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三、古典文獻中的用例佐證

  1. 清代考據學文獻

    王念孫《讀書雜志》評《史記》:“此條注疏謬甚,蓋因字形相近而誤釋。”

    (來源:《讀書雜志》影印本 中華經典古籍庫)

  2. 近現代學術批評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指出:“乾嘉學者雖精訓诂,然于義理時有疏謬。”

    (來源: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四、近義詞辨析


五、使用場景與語境建議

“疏謬”屬書面語,適用于:

  1. 學術論文中指前人研究的考證失誤;
  2. 公文審核中批評文本的邏輯漏洞;
  3. 古籍校勘時标注原文或注釋的錯誤。

    示例:

    “該報告數據引證疏謬,建議重新核查原始資料。”


綜合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疏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miù,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粗率謬誤,通常用于描述因疏忽、草率或考慮不周導緻的錯誤。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詳細解析

  1. 字義結構(參考、7、8)

    • 疏:本義為疏通,引申為疏忽、疏遠、分散等,強調“不嚴密”的狀态。
    • 謬:原指極端錯誤,如《說文解字》解釋為“狂者之妄言也”,後泛指一切錯誤。
    • 合稱“疏謬”即因粗疏導緻的錯誤,或指觀點、行為中的明顯疏漏。
  2. 曆史用例(參考、4)

    • 《三國志·魏志·嵇康傳》注:“此又幹寳之疏謬,自相違伐也。”
      (指史學家幹寶的論述存在粗率矛盾之處。)
    •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古今言刻漏者數十家,悉皆疎謬。”
      (批評前人關于計時器的研究多有疏漏。)
  3. 現代用法
    多用于學術批評、文獻考據或正式文體中,強調指出他人或自身的疏漏錯誤,例如:

    • “此文論證疏謬,需進一步修訂。”

注意

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夢溪筆談》等古籍原文(來源、4)。

别人正在浏覽...

哀鴻百萬謗説班鏡背弓變食並蒂蓮兵權逞功襯金疊更惡歹子放目費齒牙福用公輔廣求官樹橫阡歡慕花燭洞房毀室回天挽日會章降民堅密家赀即今集聚精奇禁麛卵進玺酒課酒器獗豎浚壍老冤淩人羅浮山夢松魔劫拿刀動杖平頭筍七夕錢雀踴羣品融洽無間失記施炮世譜收入水引餅駝峯枉死韋氏學煨芋武巾獮場弦外遺音邪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