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下鞶帶。謂辭官。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陸敬遊十赉文》:“爾之來也,爰移兩春。於是褫帶青墀,挂冠朱闕。”
(2).解開衣帶。謂脫衣安睡。《新唐書·孝友傳·程袁師》:“母病十旬,不褫帶,藥不嘗不進。” 宋 陸遊 《齋居紀事》:“食罷,行五七十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卧,此養生最急事也。”
(3).表示閑適、歡快。 宋 梅堯臣 《次韻和劉原甫紫微過予飲酒》:“後從 江 韓 來,褫帶歡莫涯。”
“褫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辭官歸隱
指解下象征官職的鞶帶,引申為辭去官職。例如南朝陶弘景《授陸敬遊十赉文》中“褫帶青墀,挂冠朱闕”,即用此意。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反映士人退隱的禮儀行為。
脫衣安睡或照顧病患
字面意為解開衣帶,常用于描述休息或侍疾場景。如《新唐書·程袁師傳》記載“母病十旬,不褫帶”,指為照顧母親未解衣帶;陸遊詩句“解襟褫帶”則描繪日常起居的閑適狀态。
表達閑適歡愉的心境
在文學作品中可引申為輕松愉悅的情緒。例如宋代梅堯臣詩句“後從褫帶歡”,通過脫衣動作暗喻宴飲時的歡快氛圍。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詩文語境理解。
提示: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褫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剝奪、奪去,通常用來形容剝奪某人的權力、地位或榮譽等。
褫帶的部首是衣(衤),拆分後的筆畫為10畫。
褫帶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褫(chǐ)的本義是剝奪,帶(dài)表示身上的細帶。合在一起就是指剝奪人的帶子,即剝奪人的權力、地位或榮譽。
褫帶的繁體字為褫帶。
在古代,褫帶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褫的意思為剝奪,帶的意思為細帶的含義。
1. 這位官員因貪污被褫帶官職。
2. 她因犯了大錯而被褫帶了冠軍的榮譽。
組詞:褫奪、褫職、褫奪權力。
近義詞:剝奪、剝奪權力。
反義詞:賜予、授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