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事農耕的奴仆。《魏書·邢巒傳》:“俗諺雲: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田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從事農耕的奴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田奴”由“田”(指農田、耕作)和“奴”(指奴仆)組成,字面意思為“在田間勞作的奴仆”。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社會中底層勞動者被束縛于土地、從事農業生産的身份狀态。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邢巒傳》中的俗諺:“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強調專業事務需咨詢相關領域的實踐者。此句也衍生出成語“耕則問田奴”,比喻隻有親身參與勞作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實際情況。
社會背景
在封建制度下,“田奴”屬于依附于地主或貴族的勞動力,身份低微且缺乏人身自由,主要從事耕種、收割等農事活動。這一群體是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基礎。
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田奴”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可借喻被繁重勞動束縛的人,或用于強調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如成語中的引申義)。
田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田”和“奴”組成。
“田”字的拆分部首是“田”,它是一個意義部首。它由4個筆畫組成。
“奴”字的拆分部首是“女”,它是一個形聲部首。它由5個筆畫組成。
《田奴》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本小說·紅樓夢》中,是曹雪芹創作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小說中,田奴指的是財主的家奴。
在繁體字中,田奴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田奴的寫法和現代漢字一緻。
他被視為田奴,隻能聽命于財主。
田舍、田園、奴隸、奴役。
奴仆、傭人。
主人、貴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