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世離羣的意思、遁世離羣的詳細解釋
遁世離羣的解釋
猶言避世獨處。《元史·隱逸傳序》:“後世之士,其所藴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羣,謂之隱士。”《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寶釵 道:‘你既説“赤子之心”,古聖賢原以忠孝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離羣無關無係為赤子之心。’”
詞語分解
- 遁世的解釋 獨自隱居,避開俗世;避世隱居遁世絕俗詳細解釋亦作“遯世”。避世隱居。《孔叢子·記義》:“ 孔子 讀《詩》及《小雅》,喟然而歎曰:‘……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不悶也。’”《後漢書·陳蕃傳》:“以遯世為
- 離羣的解釋 .離開衆人。《易·乾》:“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羣也。” 孔穎達 疏:“ 何氏 雲:所以進退無恒者,時使之然,非苟欲離羣也。” 唐 皇甫曾 《送元侍禦充使湖南》詩:“離羣復多病,歲晚憶
網絡擴展解釋
“遁世離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dùn shì lí qún,其核心含義是逃避世俗,遠離人群,選擇隱居生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主動避開世俗紛擾,脫離社會群體,追求獨處或隱居的生活方式。
- 近義詞:避世獨處、離群索居。
- 感情色彩:中性詞,既可表達對世俗的超然态度,也可隱含消極避世的批評。
2. 出處與經典用例
- 文獻記載:
- 《元史·隱逸傳序》提到:“後世之士……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羣,謂之隱士。”
-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中,薛寶钗反駁“赤子之心”時說道:“古聖賢原以忠孝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離羣無關無系為赤子之心。”
3.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
- 描述隱士或文人遠離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行為。
- 批評逃避社會責任、消極避世的态度。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選擇遁世離羣,歸隱山林”。
4. 延伸理解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思想的複雜性:一方面肯定個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強調社會責任與入世價值之間的平衡。
若需進一步探讨其哲學背景(如道家思想),可結合《莊子》等典籍深化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世離羣這個詞的意思
遁世離羣是什麼意思?
遁世離羣是指遠離塵世的喧嚣和紛争,獨自隱居或與少數親近的人一起生活,追求内心的甯靜和自由。
遁世離羣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世離羣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辶)- 4畫,世(一)- 5畫,離(示)- 9畫,羣(羊)- 13畫。
遁世離羣的來源
遁世離羣的來源
遁世離羣的源起于中國古代文化。在古代,一些仕宦之人或文人墨客,因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或個性的特殊需求,選擇了遁世而不受世俗束縛的生活方式,從而有了遁世離羣這個詞。
遁世離羣在繁體中的寫法
遁世離羣在繁體中的寫法
遁世離羣
遁世離羣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遁世離羣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遁世離羣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遁世離群。
遁世離羣的例句
遁世離羣的例句
他在山中遁世離羣,享受着甯靜的生活。
遁世離羣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遁世離羣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遁世獨處、隱居退隱、離群索居。
近義詞:隱逸、退隱。
反義詞:紛争、社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