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神的意思、山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神的解釋

主管某山的神靈。《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夷》:“是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眩燿之,夷人益畏憚焉。” 宋 蘇轼 《峻靈王廟碑》:“而僞 漢 之世,封山神為 鎮海廣德王 。”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第十六章:“這個山洞,島上沒有幾個人曉得,就是山神也不易找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神是漢語中表示執掌山嶽神靈的專有名詞,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山”(《說文解字》:“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指陸地隆起的自然地貌;“神”(《說文解字》:“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指超自然的靈體。複合詞“山神”最早見于《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指主宰山脈、護佑生靈的 supernatural 存在。其核心含義為:

受民間崇拜的山嶽守護者,司掌山林資源、氣候調節,并具懲惡揚善的神格特性。


二、文化信仰中的神格演變

  1. 自然崇拜溯源

    先秦時期山神多為自然神,《山海經》記載的“燭龍”“陸吾”等皆以獸形呈現,反映原始圖騰信仰。如昆侖山神“陸吾”被描述為“虎身九尾,人面虎爪”,象征山嶽的威儀。

  2. 人格化與道教融合

    漢代以降,山神逐漸人格化。唐代《通典》載“五嶽四渎立廟”,朝廷敕封山神為“公”“王”(如泰山神稱“天齊王”),納入國家祀典。道教則将其納入神仙體系,如《雲笈七籤》稱山神為“洞府仙官”,執掌“地脈靈樞”。

  3. 民俗中的職能分化

    地方山神衍生出具體職能:

    • 護佑狩獵:東北長白山神“老把頭”被獵戶奉為守護者;
    • 司掌礦産:《天工開物》記載礦工祭祀山神以保安全;
    • 鎮守邊界:西藏“念青唐古拉山神”被視為吐蕃疆域守護神。

三、當代語境與學術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強調其文化延續性:

山神(shān shén):

① 神話中掌管山嶽的神靈,多被視為地方保護神;

② 引申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象征(《現代漢語大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9)。

民俗學者烏丙安指出,山神信仰是“自然生态觀與宗法制度交織的活态遺産”,其祭祀儀式(如藏族“插箭節”、彜族“祭山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權威參考來源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袁珂校注. 《山海經校注》.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

杜佑. 《通典·禮典》.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張君房輯. 《雲笈七籤》卷二十七. 中華書局, 2003.

廖旸. 《中國山神信仰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18: 102-115.

烏丙安. 《中國民間信仰》.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73-81.

古籍注

《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山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掌管山嶽的神靈或神秘力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山神是主管特定山脈的神靈,被認為具有守護山林、調節自然的力量。這一概念源于古代自然崇拜,體現了人類對山川的敬畏。

二、曆史文獻記載

  1. 《後漢書》記載郡尉府舍裝飾有“山神海靈”圖案,用于震懾西南夷族。
  2. 《三國演義》第89回提到伏波将軍命山神指引路徑,說明其在民間信仰中的指引作用。
  3. 宋代蘇轼《峻靈王廟碑》記載南漢政權曾封山神為“鎮海廣德王”,反映官方祭祀傳統。

三、文化内涵

四、現代解讀

部分民間信仰認為山神屬于“散仙”範疇,雖具神格但非正統仙班,這種說法多見于地方民俗(注: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僅供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記載,可查閱《後漢書·西南夷傳》《三國演義》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隘路骜夏邦貫班庭變元音鼈燥不獨不革持異舛倚鹑衣鷇食瘩背大發橫財當着矮人,别說短話道源大氣磅礴德音莫違滴緑鼎賊蜂扇螘聚風議鳳苑拂衣高峙根深柢固館券瑰轶骨頭骨腦還射號志燈訇磕家臣澗槽羯膻警候泾渭自分涓細括籍廪台理養禮宗馬靴匏笙貧儒匹亞千年棗齊竽阙蝕劬力攘攘繞罔騷動商品經濟世廕違德微文深诋小梅花寫生畫斜崦心到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