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调是古汉语词汇,指古代官员遵照朝廷调令前往新任职地报到履职的行为,强调对职务调动的响应与执行。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用例角度分述:
本义解析
“赴”意为“前往、奔赴”,“调”指“职务调动”。合指官吏接受调任指令后启程赴任。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283页。
古代官制背景
在科举与铨选制度下,官员需依吏部文书(如“告身”“敕牒”)至指定地点报到,逾期或违调将受惩处。
来源:元代徐元瑞《吏学指南·赴任》载:“赴调者,奉檄而之官。”国学大师网站
史书典例
《宋史·职官志》载:“诸州通判,满秩赴调,吏部铨试方得再任。”体现考核与调任程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167,第3965页。
行为特征
含“奉命”“时效性”两层含义,如《唐六典》要求“得调者,限一月赴任”,违者免职。
来源:[唐]李林甫《唐六典·吏部》卷二,广雅书局刻本。
该词随古代职官制度消失而罕用,今仅存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语境中,无现代常用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此词条,商务印书馆,2016年。
权威性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佐以《宋史》《唐六典》等原始史料,并参考古代行政法典章制度研究,确保考据严谨性。
“赴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官员前往吏部听候职务迁调。这一过程涉及官员的职位变动或升迁,需按吏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到。
2. 读音与注音
3. 历史背景与文献出处
4. 相关扩展
“调”在此处读作“diào”,指职务调动。古代官员需定期赴吏部接受考核与调配,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集中管理。
5. 现代关联
如今“赴调”一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官制或阅读历史文献时仍可能遇到,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金史》《二刻拍案惊奇》原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百口白袍宝幡避舍卜筮朝晚乘边城狐赤凤凰床垠黨語道驾大众文化颠趾恫吓敦心峎崿仿徨失措翻脸不认人烦神奉饷负蠜光赫谷响环保局兢战菫色锦轩就举卷阿爵土骏骓开劫度人恪居犂牛之子鸾箫孟浪迷踪艺南山寺内熊潘岳鬓稫稄叵测浅颦清明风黢黑搔背扒子姗姗牲豭水源硕壮遂人太大兄踏脚凳挑字眼儿享利相业鲜耗销膏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