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算的意思、赋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算的解释

按人丁计算的赋税。《汉书·贡禹传》:“ 禹 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 武帝 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 王利器 集解:“ 卢文弨 曰:‘《汉书·高帝纪》:四年八月,初为算赋。’ 如淳 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算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与古代赋税制度及数学计算相关。以下从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1. 基本释义

    “赋算”由“赋”与“算”组合而成。“赋”本义为征收赋税,《说文解字》释“赋”为“敛也”,引申为税赋、分配;“算”指计算、算术,古代特指以竹筹计数的方法。合称时,“赋算”可指赋税的核算方式,或代指与赋税相关的计算行为。

  2. 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食货志》载“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其中“赋”即包含核算与征收的双重含义。至唐宋时期,“算赋”成为固定税种名称,“赋算”逐渐演化为对税制计算流程的总称。

  3. 历史用例

    在《后汉书·百官志》中,“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并条其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之丞相府”,此处“上计”即包含赋算过程,涉及人口统计与税赋核算的关联性。

  4. 相关概念延伸

    与“赋算”密切相关的术语包括“算缗”(汉代对商人资产征税)、“均输”(调节赋税征收与运输)等,均体现古代经济管理中数学计算与制度实施的结合。

  5. 现代应用

    当代研究中,“赋算”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于经济史、数学史领域,例如学者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分析明代税制时,曾引用“赋算”概念说明税收核算的技术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赋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赋税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赋算指按人丁(人口)计算的赋税,即根据户籍人口数量征收的税种。这一制度在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朝代中较为常见。


二、历史背景与具体内容

  1. 起源与用途
    根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因频繁征伐四夷,加重赋税,规定民户生育子女满三岁即需缴纳“口钱”,后演变为按成年人口征税。
    具体标准为:15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缴纳120钱(称为“一算”),用于军事开支(如兵器、车马等)。

  2. 演变与争议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赋算制度导致寺院经济膨胀,无业僧侣增多,影响了国家税收和农业生产,侧面反映了该制度的社会矛盾。


三、单字解析


四、总结

“赋算”是古代中国以人口为基准的税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对经济与军事的调控需求,但也因加重民众负担而引发社会问题。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汉仪注》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俺每黯然神伤白接包饭偪隘边带辩护人边极薄才昌蒲菹承买尺兵赤躶刀麻东壁顿肃敚攘夺禠鹗睨放大定風從官式还率黑匣子合尖烘托渲染回变火井交灵家下极竭寄梅蜡煤老虎车敛笑咧嘴抹月秕风墨猪欧吐旁枝末节侵蛑入见商品适主师子牀守道安贫私积私心杂念诉辩探拾探查填寡铜轮徒骥委委佗佗相需小张习惯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