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算的意思、赋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算的解释

按人丁计算的赋税。《汉书·贡禹传》:“ 禹 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 武帝 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 王利器 集解:“ 卢文弨 曰:‘《汉书·高帝纪》:四年八月,初为算赋。’ 如淳 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赋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赋税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赋算指按人丁(人口)计算的赋税,即根据户籍人口数量征收的税种。这一制度在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朝代中较为常见。


二、历史背景与具体内容

  1. 起源与用途
    根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因频繁征伐四夷,加重赋税,规定民户生育子女满三岁即需缴纳“口钱”,后演变为按成年人口征税。
    具体标准为:15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缴纳120钱(称为“一算”),用于军事开支(如兵器、车马等)。

  2. 演变与争议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赋算制度导致寺院经济膨胀,无业僧侣增多,影响了国家税收和农业生产,侧面反映了该制度的社会矛盾。


三、单字解析


四、总结

“赋算”是古代中国以人口为基准的税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对经济与军事的调控需求,但也因加重民众负担而引发社会问题。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汉仪注》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赋算这个词既能指专门从事赋诗以及文学创作的人,也可以表示给予、授予或某种方式的分配。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贝部和口部,结构清晰简洁。该词来自于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繁体字中,赋算的写法为賦算,保留了原始的意思和形状。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赋算采用了不同的字符表示,这些字符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能传递出此词的意义。以下是一个关于赋算的例句:“他是一位赋算家,以他的才能和智慧赋予了我们的文化。” 与赋算相关的组词有:赋诗、赋作、赋文等。这些词与赋算具有相似的意义,可以用来形容从事文学创作、表达和传递思想的人或活动。 近义词包括:赋予、给予、授予等。这些词都表示给予或分配某种东西的行为。例如,“他赋予我勇气去追求梦想。” 赋算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特定的词汇,难以找到一个相对的相反意义的词来形容。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