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身;化身。 漢 牟融 《理惑論》:“蓋聞佛化之為狀也,積累道德,數千億載,不可紀記。然臨得佛時,生於 天竺 ,假形於 白淨王 夫人。晝寝,夢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悅之,遂感而孕。” 唐 梁肅 《圯橋石表銘》:“厥有 黃石 ,假形為人,告謨 留侯 ,夷 項 滅 秦 。”
“假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化身或托身
在宗教或文學語境中,指神靈、佛等通過化身顯現于世間。例如,佛教傳說中佛陀“假形于白淨王夫人”托胎降生,或黃石公化身為人傳授張良兵法。
虛假形象
強調刻意營造不真實的表象,如“形形色色的虛假形象”指表面僞裝背後的真實意圖。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典故或例句,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古籍引用及造句示例。
假形是一個中文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假和形。
假形的第一個字“假”是由“亻”部和“叚”部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第二個字“形”是由“開”部和“心”部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
假形來源于古代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它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人所假托的樣子或姿态;二是指沒有真實存在的形狀或形态。
假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假形」。
在古代漢字中,假形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楷書中,假字的“亻”部分寫作“人”,“叚”部分寫作“角”;形字的“開”部分寫作“開口”,“心”部分寫作“忄”。
1. 他帶着假形參加了競賽,卻被發現了真相。
2. 她用假形欺騙了所有人,終于破産了自己的信譽。
假裝、假貨、假冒、假裝、真假、真相。
僞裝、僞形、虛假。
真實、實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