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馉餔的意思、馉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馉餔的解釋

即馉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馉餔(gǔ bū)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面制食品

指一種用面粉制成的圓形或塊狀面食,類似現代的面疙瘩或小面團。多用于描述宋代市井小吃,常見于文獻記載。

例證:

《漢語大詞典》載:“馉餔,古代一種面制食品,形似今日之面疙瘩。”

《東京夢華錄·卷二》提到北宋汴京夜市有“馉饳(馉餔)店”,售此類點心,佐證其作為市井小吃的流行性。


二、面果的别稱

在部分方言中,“馉餔”亦指油炸或蒸制的面果(如麻花、巧果等),常見于歲時民俗活動。

例證:

《中國民俗詞典》解釋:“馉餔為古稱,今山東、河北等地仍稱巧果類面點為‘馉餔’。”

清代《燕京歲時記》載七夕節“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靥兒,謂之馉餔”,說明其與節令食俗的關聯。


文化背景

“馉餔”作為曆史詞彙,反映了宋代市民飲食文化的豐富性。其名稱可能源于“骨朵”(花苞)的諧音,因形似花苞而得名。該詞雖現代罕用,但可見于古典小說(如《水浒傳》中“菜馉饳”),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語料。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5)
  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5718-3)
  3. 《中國民俗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2985-6)
  4.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00-0161-3)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馉餔”一詞的解釋如下:

讀音與字形

含義解析

  1. 食物類型:形似小餃子或面疙瘩,以面皮包裹餡料,煮熟後連湯食用,類似現代馄饨。
  2. 文獻記載:如《水浒傳》第二十四回提到“鮮魚馉饳”,《金瓶梅》中亦有相關描述,反映其作為市井小吃的普及性。

文化背景

注意 因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寫法可能存在地域或版本差異。建議結合《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八次白彗百鳥房葆養滮田差第沖豫稠呼呼傳國出花兒觸嗅單傳遁甲獦牂官婿官業鬼名桂折一枝國太瞽宗鶴觜鋤換妾互不相容霁風朗月急腳金盞花灸刺卷丹決溢連牀撂手麗春草卵白麥信賣查梨昴畢磨豆腐怒視俳調蓬蔂芡實棋奁輕疾娶親辱殆三世佛苫布神怡心曠殊策說稱私谷四貉歪剌貨無起五衷下輩子向壯下鍬鐝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