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便于上下車、床用的小凳。 巴金 《秋》一:“ 绮霞 坐在床前踏腳凳上,她也專心地在一邊傾聽。” 張笑天 《愛的葬禮·紅顔自古命多苦》:“ 石後 把擦拭床幾的宮女們全都轟了出去,指着一張踏腳凳讓 馬妙良 坐下,才把她想了一夜的主意和盤托了出來。”
(2).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魯迅 《準風月談·“商定”文豪》:“不過有一種例外,雖然鋪子出盤,作品賤賣,卻并不是文豪們走了末路,那是他們已經‘爬了上去’,進大學,進衙門,不要這踏腳凳了。”
“踏腳凳”一詞包含字面含義和比喻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一種便于上下車、床或高處的小型輔助工具,通常為低矮的凳子。例如:巴金在《秋》中描述“绮霞坐在床前踏腳凳上”。
作為手段或工具
指被利用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或事物,帶有貶義色彩。例如魯迅在《準風月談》中提到文豪利用“踏腳凳”進入上層社會後便舍棄它。
象征地位低下
形容人或群體處于被輕視、踐踏的境地。如成語用法中,可指個人在職場被利用,或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受壓迫。
該詞兼具實用與抽象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比喻用法多含負面評價,強調被利用或輕視的狀态。
踏腳凳是一種供人踩踏、登高的家具,常見于古代中國。它通常由木材制成,具有堅實的結構和舒適的踏腳平台。踏腳凳主要用于人們登高取物、清掃等需要踏腳的場合。
踏腳凳的拆分部首是足(zú)和頁(yè)。
踏腳凳的總共有13個筆畫。
踏腳凳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文學作品。在中國古代社會,踏腳凳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個生活工具,因此該詞逐漸流傳開來。
踏腳凳的繁體字是「踏腳凳」。
在古代,踏腳凳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文獻記載,古時候踏腳凳可能寫作「踏階凳」或「踏跽凳」等。
1. 他站在踏腳凳上,才能夠夠到書架上的書籍。
2. 她用踏腳凳換燈泡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
踏腳凳組詞示例:踏腳、踏腳闆、踏腳石
踏腳凳的近義詞:登高凳、踏步凳
踏腳凳的反義詞:居高不下、身不由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