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撫養照看。《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又哀兒女,撫視不離,非是輕狡不顧室家者也。”《周書·盧柔傳》:“少孤,為叔母所養,撫視甚於其子。” 宋 王谠 《唐語林·德行》:“族子 應規 為水部員外郎……及水部沒,公撫視孤幼,恩意加厚。” 清 陳裴之 《湘煙小錄·紫姬小傳》:“姬喜愛若所生,佐餘撫視。”
(2).巡視。 宋 曾鞏 《代太平州知州謝賜欽恤刑獄敕書表》:“申明詔以丁寧,飭守臣之撫視。”
(3).探望慰問。 宋 無名氏 《朝野遺記》:“ 重華 聞上疾,自臨大内撫視。”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果恭王之儉》:“上往撫視,王叩首衾裯間,惟謝過自責而已。”
(4).猶展讀。 宋 蘇轼 《答蘇伯固書》:“某凡百如昨,但撫視《易》、《書》、《論語》三書,即覺此生不虛過。”
撫視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由“撫”與“視”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以安撫、關懷的姿态察看或照料,多用于描述對他人(尤其是晚輩、弱者或病患)的體貼照看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組合義:通過關切的目光或行動表達對對象的照料與關懷。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其釋義及典型用法如下: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撫視:撫摩看視。指對人或物的關懷照料。
例句:“母親日夜撫視病兒,未嘗安寝。”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02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撫視:[動] 撫慰看護;關懷照料。
用法:多用于長輩對晚輩、強者對弱者的照看,如“撫視幼孤”“撫視傷員”。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02頁)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撫視:安撫照看,含親昵之意。
古籍例:《聊齋志異·嬰甯》:“媪撫視曰:‘我兒何顔之厚也!’”
(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第412頁)
使用場景:
常見于親情、醫護、救助等語境,強調動作中蘊含的溫情與責任感。
情感傾向:
具褒義色彩,傳遞慈愛、憐憫或鄭重其事的态度,區别于中性詞“查看”或“檢查”。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祭妹文》中寫道: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撫視棺椁,盡吾悲而已!”
此處“撫視”既含對亡妹遺體的不忍觸碰,又透露出深切的哀恸與訣别之痛,情感層次極為豐富。
詞語 | 核心差異 | 例句 |
---|---|---|
撫視 | 強調“撫”的溫情與“視”的關切 | 祖母撫視孫兒傷痕,潸然淚下。 |
看護 | 側重照料的持續性(如醫療場景) | 護士徹夜看護重症病人。 |
檢視 | 中性,無情感色彩,僅指檢查 | 質檢員檢視産品瑕疵。 |
“撫視”是一個融合動作與情感的動詞,需通過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含義。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均表明,該詞承載着漢語中對人性化關懷的深刻表達,尤其在傳統倫理與文學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
“撫視”是一個多義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義項:
撫養照看
指對子女或晚輩的養育和照料。例如《三國志·魏志·高柔傳》提到“撫視不離”,描述對兒女的關懷。《周書·盧柔傳》中“叔母撫視甚於其子”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巡視
多用于官員或權威者實地考察、監察的行為。如宋代曾鞏在奏表中提到“飭守臣之撫視”,指官員對地方的巡查。
探望慰問
表示對他人(尤其是病患或遭遇困境者)的探訪與關懷。例如宋代文獻記載宋孝宗“自臨大内撫視”,指皇帝親自探病。
展讀(較罕見)
此義項多出現于古文獻中,指展開文書或書信閱讀,如《唐語林·德行》中“撫視孤幼”隱含對遺物的處理,但需注意這一用法現代已不常見。
補充說明:
僾唈冰清玉粹婢學夫人猜阻崇偉抽沙春淺當差當家做主登程遁奔防捍風觀工時官長鬼宿寒品豪歌花銷昏人夾間見背绛樹借交潔悄節損積久浄馔靠身文書鲲弦闌截老半天樂然林檎幹淪薄謾與昧色沒羽之虎明核募格奶豆腐拟死盤梯歉然清賬寝寐觑探袪衣受業容悅塞内加爾桑農商節賒緩濕家矢魚陶神頭髲屠耆王瓦爿瑕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