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以其似戟,故雲。常用以形容憤怒或勇武之狀。語出《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褚師 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 漢 張衡 《西京賦》:“袒裼戟手,奎踽盤桓。”《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 晉 李太後 在 建州 ,卧病,無醫藥,惟與 晉 主仰天號泣,戟手駡 杜重威 、 李守貞 曰:‘吾死不置汝!’” 清 黃景仁 《餘忠宣祠》詩:“将軍戟手指賊語,死為厲鬼當殺汝!”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五:“他搖頭晃腦,猛可地戟手向 鮑德新 一指。”
“戟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手持兵器(戟)準備戰鬥的姿态,象征積極備戰或勇往直前的狀态。古代“戟”是一種長柄兵器,與“手”組合後,字面意義為持戟備戰的動作,常用于形容堅定的戰鬥意志。
在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戟手”多引申為憤怒指責或斥罵的姿态。具體表現為:
“戟手”兼具字面與象征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戟手是一個表示武器和軍人的詞彙。在古代,戟手指的是持有戟的士兵或将領。戟是一種長杆上帶有鋒利刃頭或尖頭的兵器,戟手是指以戟作為主要武器的戰士。
戟手的部首是戈,其中一部分是戈字的聲旁,表示與戈相關。戟手的筆畫數為12畫。
戟手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字“戈”,表示兵器。在繁體字中,“戟”和“手”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
在古代,漢字“戟”在寫法上存在一些變化。例如,在甲骨文中,“戟”字的形狀更加象征戈的外形。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為如今的形狀。
1. 古代戟手在戰場上勇猛無比,成為軍隊的************。
2. 他手持戟,指揮士兵沖鋒陷陣。
戟手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1. 徒手戟鬥
2. 戟手武藝
3. 冷兵器戟手
近義詞:戈手、兵士、武士、戰士
反義詞:文官、和平使者、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