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家的廚房。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僧取鑰匙,開了佛殿、鐘樓、塔院、羅漢堂、香積廚,盤桓一會,師父敢待回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遂分付香積廚中辦齋。”參見“ 香積 ”、“ 香積飯 ”。
“香積廚”是佛教寺院中對廚房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淵源可從以下角度綜合闡釋:
一、基本定義 香積廚指佛寺中制作飲食的場所,又稱“大寮”。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和《水浒傳》等古典文學作品,如《水浒傳》第六回提到“香積廚下看時,鍋也沒了”。
二、佛經典故 名稱源自《維摩诘經·香積佛品》記載:距娑婆世界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處,有佛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該佛國以香氣為修行法門,衆生通過鼻識聞香即可悟道,所供香飯能淨化罪垢、增益功德。
三、文化寓意
四、實踐特色 部分寺院香積廚保留特殊傳統,如福州湧泉寺的宋代石槽和巨型鐵鍋,其中最大鐵鍋口徑1.57米,一次煮飯需5包米、1噸水,可供千人食用,鍋底酥脆鍋巴更成為特色供品。
如需了解更具體的佛經原文或寺院實物案例,可查閱《維摩诘經》及福州湧泉寺相關文獻。
《香積廚》是一個成語,意為“煙火氣息充盈的廚房”。它形容廚房中味道濃郁豐盈,四溢香氣。
《香積廚》由3個漢字組成,具體拆分為:
《香積廚》最早出現在《古文粹編·芳烈集運用撰》一書中,作者是宋代周密。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廚房中味道濃郁的情景,成為流傳至今的成語。
在繁體中文中,《香積廚》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變體字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廚”字的古代寫法為“廚”。
1. 這家餐館的《香積廚》,讓人聞香而至。
2. 奶奶的家裡總是彌漫着《香積廚》的味道,令人食欲大增。
1. 香爐:放置香料熏香的容器。
2. 積攢:積累、堆積。
3. 廚具:用于烹饪的器具。
1. 香氣芬芳
2. 香煙袅袅
3. 飯菜香噴噴
冷清的廚房、味道刺鼻的廚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