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 中牟 令 魯恭 行德政而出現的三種奇迹。《後漢書·魯恭傳》:“﹝ 魯恭 ﹞拜 中牟 令。 恭 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 建初 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 中牟 。 河南 尹 袁安 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 肥親 往廉之。 恭 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 親 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将雛’。 親 瞿然而起,與 恭 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還府,具以狀白 安 。” 金 趙秉文 《中牟陽冰篆》詩:“ 中牟 三異今則四,斷碑殘缺 陽冰 書。”
“三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曆史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指東漢時期中牟縣令魯恭推行德政時出現的三種奇迹,後成為德政典範的代稱。
出自《後漢書·魯恭傳》:
後世用“三異”泛指官員施行仁政取得的顯著成效,如金代趙秉文詩句“中牟三異今則四”即化用此典。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表示事物在多個方面呈現顯著差異或變化(此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提示:若需查看完整典故原文,可參考《後漢書》卷二十五或相關古籍文獻。
《三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三個不同的事物或三個不同的差異。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三(表示數字3)和異(表示不同、差異)。
《三異》的部首是「⺠」(肉字底部),它屬于肉部,表示跟肉有關的事物。它共有13個筆畫。
《三異》是中國古代漢字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三異」。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規則,「三異」可以寫作「叁異」。古人的寫字規範和現代有所不同,他們更加強調每個筆畫的順序和結構。
1. 這三個人各有三異之處,别看他們長得一樣。
2. 在這個問題上,他們之間存在三異的觀點,導緻無法取得一緻意見。
組詞:三角、三心二意、三番五次
近義詞:三不五時、三般兩樣、三才
反義詞:一緻、同等、相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