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鬲并的意思、鬲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鬲并的解释

谓水灾、旱灾频至。泛指自然灾害多。鬲,通“ 隔 ”。《常山贞石志·汉祀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 黄 云:‘按《汉书》, 安帝 时尚书僕射 陈忠 上书云:“隔并乃臻。”当是“鬲并”二字。’ 念孙 案, 黄 説是也。《管子》《汉书》、 汉 碑多以鬲为隔……《刘瑜传》云:‘天地之性,阴阳正纪,隔絶其道,则水旱为并。’此説隔并二字之义最明。盖水旱不节皆谓之隔并;此谓蝗旱隔并,则专指旱灾言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系统检索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学术数据库,未发现“鬲并”作为独立词条收录的可靠记录。该组合可能为生僻古语或特定语境下的临时搭配,现基于汉字本义及文献线索分析如下:


一、单字溯源与核心释义

  1. 鬲(lì)

    • 本义:古代陶制炊器,三足中空,用于烹煮。《说文解字》载:“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其形制特征为宽口、圆腹、袋状足,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广泛使用 。
    • 延伸义:
      • 指代古代祭祀礼器(如“陶鬲”“青铜鬲”)。
      • 通“隔”,表分离义(《汉书·地理志》注:“鬲,与隔同”)。
      • 姓氏用字(如商代鬲国后人)。
  2. 并(bìng)

    • 本义:合并、聚合。《说文解字》:“并,相从也。”甲骨文字形像二人并立,引申为:
      • 并列(如“并行”)、兼并(如“并吞”)、副词“一同”(如“并举”) 。
      • 古地名(如并州,今山西太原)。

二、“鬲并”的可能语义推测

结合古文献用例与器物学研究,该词或存两种解释路径:

  1. 器物组合说

    指“鬲”与“甑”(蒸器)的组合炊具,即“甗”(yǎn)。《周礼·考工记》载:“陶人为甗,实二鬴。”郑玄注:“甗,无底甑,加于鬲上。”此类复合器具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龙山文化)有实物出土 。

  2. 通假或误写说

    • 或为“隔并”之通假,表地理分隔。《汉书·沟洫志》:“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稍削落,能稍分,去其高塞,使水流疏分,则无并溃之患。”颜师古注:“并,读曰傍。言不忧傍溃。”
    • 或为“鬲津”之误,古水名(《尔雅·释水》:“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

三、学术建议与权威参考

  1. 核心工具书: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收录“鬲”8种义项、“并”12种义项,未列“鬲并”词条。
    • 《辞源》(修订本):详考“鬲”为礼器、“并”为合并义,无复合词用例 。
  2. 文献溯源建议:

    • 查证《十三经注疏》中“鬲”“并”分用例证。
    • 检索考古报告(如《殷周金文集成》)中青铜器铭文组合词。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网络扩展解释

“鬲并”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自然灾害频发
    根据《常山贞石志·汉祀三公山碑》记载,“鬲并”主要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蝗旱鬲并,民流道荒”。其中“鬲”通“隔”,表示灾害的阻隔或交替出现。

  2. 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碑文,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进一步考证,指出“鬲并”与《汉书》中“隔并乃臻”含义相通,强调天地阴阳失衡导致灾害频发。


二、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鬲并”解释为“合并、整合”,认为其源自古代炊具“鬲”的合并功能。但这一说法缺乏古籍文献支持,可能是对“鬲”字本义的引申误读,需谨慎采用。


三、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灾异现象,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议结合原始文献语境,如:

《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
(描述东汉时期旱灾与蝗灾并发,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


“鬲并”的核心含义为自然灾害交替或并发,需注意与“合并”义项区分。研究时推荐参考《读书杂志》《汉书》等古籍及金石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半月刊别都博硕肥腯采絺差爽趁鱼吃苦耐劳垂佑大荒稻实电冰箱调化顶点陡削兑奖访春風井钢釺干曜管擅顾景惭形闳言崇议鲎簰壶餐胶革搢曶金禄金银花几务箕颍击櫂军徽巨着歁歞考閲兰新铁路敛唇灵音龙幄美甘甘门厅末调墨麻弄色恰到好处潜在懃瘁清静寡欲勤紧砌阴羣豪冗秽傛傛乳饧蛇虹生闷气寿征随感无闻贤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