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掘柘枝 ”。舞曲名。 明 楊慎 《丹鉛總錄·掘柘語》:“《樂苑》雲:‘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掘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之,花折而後見,對舞相呈。實舞中雅妙者也。” 段成式 寄 溫庭筠 《雲藍紙》詩曰:“……待将袍襖重抄了,寫盡 襄陽 掘柘詞。’今 溫 集中有《掘柘詞》。”《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柘枝詞》引《樂苑》作“屈柘枝”;錄 溫庭筠 詞作“屈柘詞”。《全唐詩·段成式<寄溫飛卿箋紙>》作“盡寫 襄陽 播掿詞”。
“掘柘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舞曲名稱
該詞最早指唐代流行的舞曲名,亦稱“掘柘枝”。據《樂苑》記載,柘枝舞分為羽調《柘枝曲》和商調《掘柘枝》,表演時由兩名女童藏于蓮花中,隨音樂起舞,動作雅緻。
詞源關聯
與“屈柘詞”“播掿詞”等名稱存在文獻混用現象,如溫庭筠的詞作中曾出現“屈柘詞”,段成式詩中則寫作“播掿詞”。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用智慧解決問題”,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源于現代誤讀。綜合高權威性來源,該詞核心含義仍為舞曲名。
柘枝舞在唐代屬于健舞類,以節奏明快、動作矯健著稱,後逐漸融入軟舞元素,宋代仍有演變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柘枝舞的表演形式或曆史流變,可參考《樂府詩集》《丹鉛總錄》等古籍。
掘柘詞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挖掘竹子的意思。
掘柘詞的部首是手部,共有11個筆畫。
據典籍記載,掘柘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的字典書中。它是由“手”和“巿”兩個字形組合而成,用來單獨表示挖掘竹子的動作。
掘柘詞的繁體字形為「掘柘詞」。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掘柘詞的形狀有所不同。古時候,掘柘詞的字形為「㓕」,字上面部分為手的形狀,下面為竹子的形狀。
1. 他在山林中掘柘,準備制作竹制家具。
2. 為了研究竹子的生長過程,他每天都要掘柘來觀察。
掘竹、竹柘、柘枝
割竹、砍竹、伐竹
種竹、養竹、植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