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量的意思、比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量的解釋

(1) [measure roughly]∶不持尺而大緻比劃度量

(2) [have a competition]∶較量

詳細解釋

謂等量齊觀。 唐 李嘉祐 《送舍弟》詩:“老兄鄙思難儔匹,令弟清詞堪比量。”

(1).比較。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世人但見跨馬被甲,長弰彊弓,便雲我能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唐 元稹 《當州京官及州縣官職田公廨田并州使官田驿田等狀》:“若是京官上司職田,又須百姓變米雇車般送,比量正稅,近於四倍加徵。”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環顧 中國 ,比量是非,斷定他是阻礙新文化的罪魁禍首。”

(2).比照。《舊唐書·楊收傳》:“時諂神貪君之私,用此謬禮,改造神主。比量 晉 事,又絶非宜。”

(3). 印度 因明學術語。猶推理。以一定的理由(即“因”)為媒介,從已知經驗推到未知事物。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五官感覺,惟是現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覺,兼有非量、比量。初知覺時,猶未安立名言,故曰‘心徵之而無説。’”

(4).謂比照着某物量。《西遊記》第十四回:“ 行者 遂脫下舊日直裰,将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身體裁的一般。”

(5).謂不用尺而用手、繩、棍等大概地量一量。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八:“ 老田頭 一邊說,一邊還用手比量着。”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八章:“她甩開手,和 郭祥 并着膀比量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量"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根據權威詞典釋義,該詞可歸納為以下兩個主要義項:

一、佛教術語中的邏輯推理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指出,"比量"為因明學三量之一,指通過已知事理進行推理論證的認知方式。其運作機制表現為"藉衆相而觀于義",即依據事物表象特征推導本質規律,與直接感知的"現量"形成認知方式的互補關系。

二、日常用語中的測量比拟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記載,現代漢語中"比量"讀作bǐ liang,包含三層遞進含義:

  1. 基礎動作:不借助工具,用手或簡單器物進行大緻測量(例句:他比量着木料長度)
  2. 引申行為:通過比較得出近似結論(例句:比量着買件合身衣服)
  3. 修辭手法:用相似事物作類比說明(例句:拿竹竿比量月亮的高度)

語義演變方面,《漢語大詞典》顯示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朱子語類》,原指佛教邏輯術語,明代逐漸衍生出測量比較的世俗用法。這種專業術語向日常用語的轉化,體現了漢語詞彙系統的動态發展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比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發音有所不同,主要分為日常用法和學術術語兩類:

一、日常用法(讀音:bǐ liang)

  1. 粗略測量
    指不用精确工具(如尺子),而是用手、繩、棍等大緻比劃度量。例如:“他用胳膊一比量,估計樹幹有兩圍粗。”
  2. 較量或比試
    表示通過動作或言語進行競争或試探。例如:“他拿起鐮刀比量了幾下,準備割麥子。”

二、學術術語(讀音:bǐ liàng)

  1. 因明學概念
    在印度邏輯學(因明學)中,“比量”是獲取知識的三種方式之一,指通過推理從已知推導未知。例如:“比量以‘因’為媒介,從經驗推出新結論。”
    • 對比:與“現量”(直接感知)、“非量”(錯誤認知)并列,構成因明三量。
  2. 比較與權衡
    廣義上可引申為通過對比判斷大小、程度或優劣。例如:“比量不同方案的成本和風險,選擇最優解。”

三、其他延伸

總結來看,“比量”既是一個生活化的動作描述,也是邏輯學中的重要術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哲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笆竹悲郁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表幟婢妮波的疊加原理駁跞猼且猜忮朝省楚葵磁極得人意滴羞蹀躞躲年二絲膚受圭尺黑燈下火合縱連橫回樂峯降黜景福金水金櫻子計無所施娟秀距虛抗拟喟焉爛芝麻聯緜連珠轉六親不認樓脊倫族鳴鸱伾扢僻澀遣動悄切秦山核電站七縱七擒驅從覰覰然诎申取士宂贅如解倒懸善氣迎人山委事際世望松文紙素臣呒淘成為樂溫疋相待現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