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田稅的意思、田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田稅的解釋

田地的賦稅。《周禮·天官·大宰》“賦貢以馭其用” 唐 賈公彥 疏:“一夫之田稅入於官,官得之節財用。”《宋史·食貨志上四》:“況今天下田稅已重,固非《周禮》什一之法。”《元史·仁宗紀二》:“詔檢覈 浙西 、 浙東 、 江西 田稅。” 清 唐甄 《潛書·兩權》:“軍食之所賴,田稅必輕於故籍以寬之,糴必增直以利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田稅”是中國古代對田地征收的賦稅制度,其核心是依據土地面積或産量向政府繳納一定比例的實物或貨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田稅指田地的賦稅,是古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農民需按土地面積或産量向官府繳納糧食、布匹等實物,或折合為貨币。例如,《宋史》提到“天下田稅已重”,說明其負擔特征。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
    最早的田稅可追溯至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公元前594年),按畝征稅,标志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 唐宋變革

    • 唐代實行“租庸調”,以人丁為基礎征稅;
    • 宋代改為“二稅法”,逐步轉向以土地為征稅對象,并整合附加稅。
      這一轉變反映了從人丁稅向土地稅的過渡。
  3. 近現代發展
    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首次使用“農業稅”一詞,後成為田稅的現代名稱。2006年,中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終結了延續2600年的田稅制度。

三、特點與影響

四、相關概念

田稅在不同時期有“田賦”“地租稅”“公糧”等别稱,現代統稱為農業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稅制細節,可參考《承續與變遷:唐宋之際的田稅》(來源6)等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田稅》的意思

《田稅》是指對土地産生的稅收。它是古代社會的一種征稅方式,用于收取農民耕種土地所産生的稅款。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田稅》的部首是田,它的拼音是tián。它的筆畫數是5。

來源

《田稅》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社會,作為國家對農民的一種征稅方式,用來維持政府機構的運轉和滿足國家的需求。

繁體

《田稅》的繁體字為田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田稅》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1. 農民每年都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田稅。

2. 田稅的征收對于國家的財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組詞

田畝、田地、田園、稅收、稅務

近義詞

土地稅、農業稅

反義詞

免稅、減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