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禦史台的長官。一般指禦史大夫。 明 代罷禦史台,置都察院,則以左右都禦史為台長。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禦史臺三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禦史,衆呼為端公。見宰相及臺長,則曰某姓侍禦。” 宋 蘇轍 《謝除尚書右丞表》:“伏念臣衰遲晚節,遭遇聖時,還朝首擢於諫垣,求言終寘於臺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台省·禦史阿内侍》:“當時臺長 顧佐 ,號為清正。”
“台長”是一個曆史官職名稱,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禦史台的最高長官,通常由禦史大夫擔任。禦史台是古代中央監察機構,負責監督百官、彈劾不法行為。
曆史演變
詞語結構
“台”指機構(如禦史台),“長”意為負責人,合稱即機構的首席管理者。
古籍例證
讀音與注音
拼音為tái cháng,注音符號為ㄊㄞˊ ㄔㄤˊ。
需注意,現代語境中“台長”多指電視台、廣播電台負責人,但此含義為引申用法,與古代官職無直接關聯。
台長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可以分解為“台”和“長”兩個部分,其中,“台”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人類一方面,而“長”則是漢字的另一個部首,表示生長或管理的意思。
台長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職稱謂,在古代中國的一些機構或組織中,台長是指負責管理和領導的人。例如,在廟宇中,台長就是管理該廟宇事務的人;在宴會或會議中,台長是負責主持的人。
在繁體中文中,台長的寫法是臺長,其中“台”的上面有一個橫平豎直的撇,“長”的上面還有一個小橫,形态比簡體中文更加繁複。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例如《說文解字》記載的“長”的古字形是“镸”,字形更加複雜。而“台”的古字形是“臺”,它的上面有一個減字旁,表示與高處有關,與如今的寫法相比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這個廟宇的台長管理得井井有條。
2. 請台長為我們主持這次會議。
一些與台長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台助、台柱、長官、長輩
近義詞:主持人、領導、官員
反義詞:普通成員、下屬、助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