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高踪 ”。1.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事迹。《汉书·扬雄传上》:“軼五帝之遐迹兮,躡三皇之高踪。” 晋 陆云 《盛德颂》:“绍 轩辕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踪。”
(2).高尚的行跡。《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 张铣 注:“岂不慕高轨,但踪跡邈远难可追攀也。” 唐 包佶 《双山过信公所居》诗:“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 明 李东阳 《徐州洪苏墨亭》诗:“由来一代不几见,沉我异世怀高踪。”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便做道伴、孤灯,偕隻影,闭长门,捱永夜,也甘受凄其。况有这明师足倚,高踪可追,少不得莲臺狮象,共坐同骑。”
(3).指高的造诣。《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 平子 艷发,文以情变,絶唱高踪,久无嗣响。”
(4).指隐退。《汉书·盖宽饶传》:“君不惟 蘧氏 之高踪,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 颜师古 注:“ 蘧伯玉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唐 卢照邻 《初夏日幽庄》诗:“闻有高纵客,耿介坐幽庄。”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贤之礼数,在先朝为九老人授道之师承,继 巢 由 之高踪,辞 夔 龙 之盛举。”
见“ 高踪 ”。
“高踪”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高踪”由“高”与“踪”组合而成,原指“高远的足迹”,后引申为对前贤典范或卓越行为的尊称。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前人的高尚行迹”,如《汉书·扬雄传》注“躡,履也,履先圣之高蹤”,即表达对古代圣贤德行的追慕。
二、出处与词义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如司马相如《封禅文》中“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见可观也”,其中“高踪”暗喻上古贤君功绩(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唐宋时期词义扩展,既可指具体行为典范,如杜甫诗“饮德心皆醉,披云兴转清。不愁欢乐尽,积庆在和羹”,也用于赞誉隐士超脱世俗的品格。
三、近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高踪”多用于书面语体,常见于历史评述与文学创作,例如描述革命先驱“追随先哲高踪,开辟时代新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语义核心始终围绕“崇高”“典范”展开,与“高风”“懿范”构成近义词群。
四、文化意蕴 该词承载着中华文化“崇古尚贤”的价值观,如朱熹《近思录》注“学者当追踪往圣,方得学问真谛”,强调对道德典范的效法传承(参考《辞源》修订本)。这种语义特征使“高踪”成为汉语褒扬历史人物功德的代表性词汇。
“高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āo zōng(注音:ㄍㄠ ㄗㄨㄙ),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解析:
指高尚的品行、行迹或成就,常用来形容值得敬仰的人或事。现代用法中多强调道德、行为上的崇高。
历史上的崇高事迹
源自古籍,指发生在遥远过去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事迹。例如《汉书·扬雄传》提到“躡三皇之高踪”,即追慕先贤的足迹。
高尚的行迹与品德
指人行为端正、品德卓越,如《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絶唱高踪”形容文学造诣与人格境界的统一。
卓越的成就或造诣
用于学术、艺术等领域,指达到极高水准。如《文选·傅咸诗》以“高踪”喻难以企及的成就。
隐退的志趣(较少用)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超脱世俗的隐居行为,如《汉书·盖宽饶传》提及“蘧氏之高踪”,指隐士风范。
“踪”本义为脚印、踪迹(如柳宗元“万径人踪灭”),而“高踪”通过比喻扩展为抽象的精神或成就轨迹。需注意其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出现。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参考《汉书》《宋书》等文献原文。
榜青户陂险笔端别出新意藏头露尾畅草常平蟾兔叱嗟冲旨当头人倒茬刁民斗攒断言方牀風蹶凫舫干白赣江感慨系之桂菀韩凭和雨河洲浇波季常之癖接触器寂漻具剑隽器刻棘樚栌面花民胞物与耐辛苦啮折逆孽怯防勇战怯生清净憩歇曲媚宂剧稍长胆壮烧丹升荣食垒食重司长汤玉讨乖通脱木柁牙王禄下得乡弟相疾显艳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