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牽牛的缰繩。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安國》:“及覺,二牛之縻紖不斷,如被解脫,則已竄矣。”
"縻纼"(mí zhè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縻"和"纼"兩個單字組成,本義指系縛、牽引牲畜的繩索,後引申為束縛、羁絆之意。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縻(mí)
來源:《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
纼(zhèn)
來源:《說文解字》《康熙字典》
本義:
指拴系牲畜的繩索,特指牛馬等牲口的缰繩或辔頭。
例:《周禮·夏官·司馬》:"掌馭車馬,飾其縻纼。"(指管理車馬并裝飾其缰繩)
引申義:
比喻對人或事物的約束、限制。
例:宋·王安石《寓言》詩:"名利如縻纼,誰能脫塵鞅?"(以"縻纼"喻名利對人的束縛)
指受外界因素牽制而不得自由。
例: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士人困于科舉之縻纼,不複知天下大義。"
"縻纼"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牲畜管理的重視,常見于典章制度(如《周禮》)中對車馬儀制的記載。
在詩詞中多作隱喻,如蘇轼"脫身簿領中,始覺縻纼爽"(《和子由苦寒見寄》),以掙脫缰繩喻脫離官場束縛。
道家主張"解其縻纼"(《莊子》佚文),提倡破除世俗拘束,追求精神自由。
收錄"縻纼"詞條,釋義為"系牲口的繩索",引《周禮》及王安石詩例證。
對"縻""纼"的本義及字形演變有詳細考據。
标注其引申義"束縛",并引黃宗羲文例。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名稱以符合學術規範。)
“縻纼”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于未檢索到相關文獻佐證,其具體含義需從字源和構詞角度分析:
單字拆分解釋
組合推測含義 二字皆為系縛類名詞,且偏旁相同,可能為并列結構,合指“用于捆系牲畜或牽引物體的繩索”,或特指古代某種禮儀場合(如祭祀、喪葬)的專用繩索。
使用建議 該詞極可能出現在先秦典籍或冷門文獻中,建議用戶:
注:古漢語中類似詞彙如“羁縻”“纼繳”等,均與系縛、牽引相關,可作參考。
阿貴謷将半分饞态承附成化乘危馳書酬對殚屈惡露發奸摘覆豐禨鳳琴郜大鼎割剝各個灌沐詭陋回變會籤灰燧結舌揭業蠲忿絹頭卷揚機狂望愧懼鸾辂羅敷有夫慮微米鹽博辯模态推理内動詞努勁兒辟積遣愁索笑缱绻司畦陌窮源溯流日烏商略神輿雙栖死灰複然檀桓讨厭天師廷疏統轄蛙鳴狗吠舞劇武陵灘遐福小蠶消防協句邪議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