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衡轭的意思、衡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衡轭的解釋

亦作“ 衡扼 ”。亦作“ 衡枙 ”。1.車轅前的橫木和架在馬頸上用以拉車的曲木。《莊子·馬蹄》:“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成玄英 疏:“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扼,叉馬頸木也。”《淮南子·修務訓》:“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蹏,翹尾而走,人不能制……及至圉人擾之,良禦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轡銜,雖歷險超壍弗敢辭。”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鴟梟鳴衡枙,豺狼當路衢。”

(2).比喻控制;束縛。《文選·曹冏<六代論>》:“使夫廉高之士,畢志於衡軛之内。” 李善 注:“言王者之禦羣臣,猶人之禦牛馬,故以衡軛喻焉。” ********* 《今與古》:“但他認古人的權威,于科學進步上是一緻命的障礙,故亦努力于解除古人權威的衡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衡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既可指具體的車馬器具,也常用于抽象的比喻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本義:車馬器具

  1. “衡”的本義

    指古代車轅前端的橫木,用于縛轭以駕馬。《說文解字·角部》釋“衡”為“牛觸,橫大木其角”,後專指車轅橫木。商周戰車中,“衡”與“轭”配合,構成駕馭馬匹的核心部件(參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2. “轭”的本義

    指駕車時架在馬頸上的曲木,形狀如“人”字形,兩端連接缰繩。《釋名·釋車》載:“轭,扼也,所以扼牛頸也”。其材質多為木質,高級車馬配飾銅轭(參考: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3. “衡轭”的合用

    二者組合指代整套駕馬器具,如《楚辭·蔔居》中“甯與骐骥亢轭乎”的“轭”即此意。漢代畫像石中常見衡轭結構的車馬形象(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漢代轺車畫像石”)。


二、比喻義:束縛與責任

  1. 象征束縛與壓力

    因衡轭是控制馬匹的工具,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約束。如白居易《歸田》詩:“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牽束。化吾足為馬,吾因以行陸。化吾手為彈,吾因以求肉。形骸為異物,委順心猶足。何必戀衡轭。” 以“衡轭”喻官場羁絆。

  2. 指代職責與擔當

    古代文獻中亦以衡轭比喻肩負重任。如《後漢書·馬援傳》載“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其“馬革裹屍”意象與“衡轭”的負重含義相通(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三、文化延伸

  1. 文學意象的傳承

    自《楚辭》起,“衡轭”成為文人表達超脫世俗的經典意象。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脫樊籠”的隱喻,實為對“衡轭”象征體系的延續(參考:袁行霈《陶淵明研究》)。

  2. 哲學層面的解讀

    道家思想将“衡轭”視為人為枷鎖,《莊子·馬蹄》批判“加之以衡扼”違背馬之天性,主張“毀絕鈎繩而棄規矩”(參考: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劉熙《釋名》(上海古籍出版社《釋名疏證補》)
  3. 《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衡轭”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本義(車馬部件)

  1. 結構組成

    • 衡:車轅前的橫木,用于連接車轅與轭,常見于馬車(小車)。
    • 轭:彎曲的木制部件,架于牛、馬頸部以拉車,多用于牛車(大車)。
    • 二者常合稱,指代車馬具中控制行進的核心部件。
  2. 功能與文獻例證
    如《莊子·馬蹄》提及“加之以衡扼”,成玄英注疏解釋其具體作用。

二、比喻義(抽象概念)

  1. 象征控制或束縛
    • 用于描述對人或思想的壓制,如曹冏《六代論》以“衡軛”比喻君主對臣民的約束。
    • 近現代如李大钊在批判傳統權威時,亦用此詞表達對思想桎梏的抨擊。

三、其他信息

“衡轭”既指古代車具的物理結構,又引申為抽象的社會或精神約束。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勝稗士卑汙編碼碧水播名不售餐費藏諸名山常違趁試傳庚猝死大五金彫鈲帝江反是豐饋幹升高姿态隔聲怪詭漢武花工醬棚奬歎漸詐佳朕謹承就診擠軋凱還可望而不可及鐮倉幕府靈圉羉罿昴精邈俗冥宅畝捐傉薩乾電池棄灰七了八當輕邈瓊糜麴道士三垢三季苫塊山林文學受耕束發冠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肆戾胎卵鐵局頭巾氣惟恐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