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脂膏,油脂。 清 黄燮清 《秋日田家杂咏》:“君看穫稻时,粒粒膏脂香。”
(2).犹言民脂民膏。 清 孙枝蔚 《徐州独无戒石不知废自何时》诗:“不顾膏脂尽,肯念俸禄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然性骄奢贪黷,竭民膏脂。”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休养百年,更为膏脂。” 梁启超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第五:“翌年己亥春秋之间, 刚毅 下 江 南 岭 南,搜括膏脂,民不堪命。”
膏脂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具体的油脂物质,也引申为象征财富的资源。其详细释义如下:
动植物油脂
指由动物脂肪或植物种子提炼的油质,古代常用于照明、润滑或制药。如《黄帝内经》提及“膏脂”为人体脂肪层,属生理概念。
来源:《黄帝内经·灵枢》
中医术语
在传统医学中,“膏脂”与“津液”并称,形容人体丰润的脂肪组织。《素问》载:“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膏脂由此衍生指代皮下脂肪。
来源:《黄帝内经·素问》
民生财富的象征
“膏脂”喻指百姓的劳动成果或国家资源。成语“民脂民膏”直指人民用血汗积累的财富,如宋代朱熹《劝谕榜》批判官吏“刮民膏脂以自肥”。
来源:朱熹《朱文公文集》
文学中的隐喻
古典文学常以“膏脂”暗喻剥削,如《聊斋志异·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影射统治者榨取民力。
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
作本义时多用于生物、医学语境(如“膏脂丰厚”);作引申义时强调社会性(如“搜刮膏脂”)。
中性描述油脂时无褒贬,但喻指财富时常含批判性,如“吮吸膏脂”暗指剥削。
参考资料
“膏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泛指动植物所含的油质,可引申为滋养物质。例如:
多用于批判剥削行为,指统治者从民众身上搜刮的财富。例如: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清代诗文及近代学者论著。
佖佖鼈封嬖御士播音策序诚确赪素冲騃嚲免访善梵嫂轓轩沸郁烽柝讽胁钩盘乖异宏贯己见镜套浸害九年之储口荐来势汹汹恋皁立方体陵籍灵徵洛如花马祸眊荒篾篁蓬颗劈先里千古絶唱窃窃私议穷兵极武漆身吞炭日下无双上竿鱼沙堰慴悸失步尸格十浆十旬四面碰壁松祏缩色忒杀佻然条系通括铜琶铁板讬躬土制围脖问刑官现时报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