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鼓的意思、臯鼓的詳細解釋
臯鼓的解釋
亦作“皐鼓”。大鼓名。臯,通“ 鼛 ”。《周禮·考工記·韗人》:“為皐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鄭玄 注:“以皐鼓役事。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孫诒讓 正義:“為皐鼓者,即鼓人之鼛鼓也。皐,鼛之借字。”
詞語分解
- 臯的解釋 臯 ā 水邊的高地,岸:江臯。漢臯。 沼澤,湖泊:“鶴鳴于九臯”。 臯 á 〔臯陶〕中國上古人名,相傳是舜臣。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 鼓的解釋 鼓 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鼓角(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噪。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
網絡擴展解釋
“臯鼓”是古代的一種大鼓,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1.基本定義
- 字義:臯鼓(gāo gǔ)中的“臯”通“鼛”,指代一種大型鼓類樂器。
- 形制:據《周禮·考工記·韗人》記載,臯鼓的尺寸為“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形制較大,且鼓身彎曲如磬折(類似古代石磬的弧度)。
2.功能與用途
- 役事之用:臯鼓主要用于古代勞役或儀式活動,通過擊鼓傳遞信號或協調集體行動。
- 禮樂象征:作為禮器,其形制設計(如“倨句磬折”)可能蘊含禮儀規範,體現古代工匠的工藝标準。
3.延伸解釋
- 比喻意義:部分現代詞典提到,臯鼓可引申為“美妙的音樂”或“歡樂場景”的象征,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4.文獻依據
- 主要記載于《周禮》,鄭玄注、孫诒讓正義等古代文獻均強調其作為大鼓的實用功能。
臯鼓是古代禮樂與勞役活動中使用的大型鼓類樂器,其名稱、形制及用途在《周禮》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現代可能衍生出比喻性含義,但核心定義仍以曆史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臯鼓》一詞的意思是指古代宮廷中使用的一種樂器,形狀像鼓,常用于宴會和慶祝場合。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白”和“口”,具體的筆畫數為15畫。
《臯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臯鼓」,字形稍有變化,但發音和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如「皐鼔」或「臯鼔」,但字義一緻。
下面是一個關于《臯鼓》的例句:“在古代宮廷上,臯鼓常用于祭祀和宴會,給人們帶來了歡樂與慶祝的氛圍。”
與《臯鼓》相關的組詞包括:臯陶、臯徑、臯比、鼔鞫等。
與《臯鼓》相近義的詞有:鼔、鼓、臯、鞫等。
暫無與《臯鼓》相反義的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