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爵重祿的意思、高爵重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爵重祿的解釋

謂爵位高,俸祿厚。《管子·君臣下》:“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祿,治大官。倍其官,遺其事,穆君之色,從其欲,阿而勝之:此臣人之大罪也。” 宋 王安石 《乞免使相充觀察使第四劄子》:“人臣自度其智力足以勝任而塞責,故受其高爵重祿而無愧。”《隋唐演義》第一回:“ 晉王 乃 隋 親王,高爵重祿,有甚不安逸,卻要做此事?”亦作“ 高爵厚祿 ”。《舊唐書·外戚傳序》:“蓋恃宮掖之寵,接宴私之歡,高爵厚祿驕其内,聲色服玩惑於外,莫知師友之訓,不達危亡之道。” 宋 陳亮 《論開誠之道》:“人主而有矜天下之心,則雖高爵厚祿日陳於前,而雄偉英豪之士有窮餓而死者,義有所不屑於此也。” 清 林昌彜 《亭檻詞》:“高爵厚祿居不忝,腰懸金印稱公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爵重祿”是由“高爵”與“重祿”組成的聯合式成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顯貴的爵位與豐厚的俸祿。“爵”為古代君主授予臣子的等級稱號,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祿”指官吏的薪俸。該成語強調權位與財富的雙重顯赫,如《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核心含義為“尊貴的官爵,優厚的俸祿”(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

二、語法結構 屬于名詞性聯合短語,在句中可作主語、賓語或定語。例如:“封建時代士大夫追求高爵重祿”中作賓語,體現對權位財富的追逐(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修訂版)。

三、曆史出處

  1. 最早可追溯至《漢書·食貨志》:“貴人之家,高爵重祿”,描述漢代貴族階層的社會地位;
  2. 《韓非子·八奸》載“尊爵重祿以勸其臣”,雖用字稍異,但語義相通,揭示古代法家對權祿制度的認知(來源:中華書局《諸子集成》)。

四、現代用法 當代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形容過度追逐官位利益的現象。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标注其隱含“強調權位物質而忽視道義”的貶義傾向,常見于政論、曆史評述等文體(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濃縮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反映“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學者王力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強調,其衍生過程與封建社會的爵位世襲制、科舉取士制密切關聯(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2012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高爵重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1. 基本釋義
    指爵位顯赫、俸祿豐厚,多用于形容地位尊貴且物質待遇優厚的情況。其中“爵”指古代官爵等級,“祿”指官員的俸祿()。

  2.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清代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第一回:“晉王乃隋親王,高爵重祿,有甚不安逸,卻要做此事?”()。
    • 宋代王安石《第四劄子》中也有使用:“人臣受其高爵重祿而無愧”()。
    • 該成語多作主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地位、待遇等()。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高爵厚祿、高爵豐祿()。
    • 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反義成語,但可結合語境用“位卑祿薄”等表達相反含義。
  4. 延伸語境
    常暗含對“身居高位卻未盡職責”的批判,如《管子·君臣下》提到臣子受高爵重祿卻渎職的行為()。

  5. 例句參考

    • 古代:“穆君之色,從其欲……此臣人之大罪也”(《管子》)。
    • 現代用法:“他雖享高爵重祿,卻始終心系百姓。”(需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使用)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憤邦瘁包巟背盟播動哺祿布土産生春賽電視會議鼎足之勢蛾兒遏劉風纜怫忾怪歎龜莼火傘家姑老堅瑩結緑擊踘靖節征士絶伎料田獵精利害攸關闾亭幂籬銘功目牛無全穆清平産敲搕喬裝打扮砌煞取保候審曲盡人情觑問燃料油稔聞肉食者鄙商鋪樿栉沈潛使氣收離糾散術家昙昙饕據逃逃庭階透息瓦鼓委惰委縱舞勺仵作學士顯慶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