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推敲,琢磨。《朱子語類》卷十四:“吾儒與 老 莊 學皆無傳,惟有釋氏常有人,蓋他一切辦得不説,都待别人自去敲搕,自有箇通透處。”一本作“ 敲磕 ”。
(2).猶敲詐。《新華日報》1943.2.17:“利用職位的便利私自營商,固然應該嚴禁;但************,或以此作為敲搕的工具,尤應倍加懲戒。”
“敲搕”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反複斟酌、深入思考或探究問題。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朱子語類》中提到:“待别人自去敲搕,自有箇通透處”,強調通過細緻推敲達到透徹理解。
指利用職權或不當手段索取財物。例如《新華日報》1943年的用例中提到:“濫用職權,或以此作為敲搕的工具”,反映該詞在近代社會中對權力濫用的批判。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朱子語類》原文或近代報刊用例。
敲搕是一個漢字詞,其原本的字形為「扖」和「搓」。其中,「扖」是一個扌部首字,「搓」是由「扌」和「差」組合而成。按照字形分解規則,「敲搕」可以拆分為3個部首,分别是扌部首(手),木部首(本),紮部首(車)。它的筆畫數為12畫。
「敲搕」是一個方言詞彙,原本并不屬于标準漢語詞彙。它來源于客家方言,意為「敲打」、「拍打」。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特别是廣東、福建等地,人們經常使用「敲搕」來形容用力地敲打或拍打某物。
在繁體字中,「敲搕」的字形保持不變,沒有繁化的形式。繁體字仍然是「敲搕」。
在古時候,「敲搕」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敲搕」的字形為「扥」和「搓」,具體寫法略有差異。古代人們使用手寫的方式表達字義,因此字形的變化是正常的。
以下是「敲搕」的例句:
1. 他用木棍敲搕地面,發出沉悶的聲音。
2. 那個孩子喜歡敲搕門扉,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與「敲搕」相關的組詞有「敲打」、「搓揉」等。近義詞包括「敲擊」、「敲打」,反義詞可以是「輕輕敲擊」、「拍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