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稔聞的意思、稔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稔聞的解釋

猶素聞。 唐 劉禹錫 《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稔聞其德,尤所欽倚。” 宋 範仲淹 《與李宗易向約堪任清要狀》:“﹝ 李宗易 ﹞有靜理之才,無躁進之跡,今在隣屬,稔聞治狀。” 明 宋濂 《章公神道碑銘》:“初予未識公時,輒稔聞其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稔聞是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早已聽聞、久已熟知,強調對某人或某事的名聲、事迹等經過較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廣泛知曉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用法

  1. 基本詞義

    “稔”本義為谷物成熟(《說文解字》:“稔,谷熟也”),引申為“熟悉、習知”;“聞”即“聽說”。二者結合表示因長期聽聞而熟知,多用于表達對他人聲望、才能或事件的廣泛認知。

    例句:

    “先生高義,稔聞已久。”(對他人德行的敬稱)

  2. 語境特征

    • 對象:多指向人物聲譽、成就或重大事件(如“稔聞其名”“稔聞事迹”)。
    • 語體:屬書面雅語,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口語中較少使用。
    • 感情色彩:常含敬意,如“稔聞大名”表敬仰;中性時僅強調知曉(如“此事已稔聞”)。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素聞”,指“一向聽說、早已知曉”。

    例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僧笑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李歸,述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李乃以僧名告之。尼拱手曰:‘稔聞少林武技,今始見之。’”(卷三·武技)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為“書面語”,釋義“久已聞名”。

    用法:多用于“稔聞大名”“稔聞盛譽”等敬辭。

  3. 《辭源》(第三版)

    釋作“久聞”,強調時間積累的知曉。

    溯源:“稔”取“年”義(《國語·鄭語》:“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喻指經年累月的聽聞。


三、語義辨析


四、古典文獻用例

  1. 《聊齋志異·聶小倩》

    “甯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適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媪曰:‘小倩,姓聶氏,十八夭殂。葬寺側,被妖物威脅,役為賤務。’甯稔聞鬼物害人,遂具湯镬以伺。”(卷三·聶小倩)

  2. 清代章回小說《鏡花緣》

    “唐敖道:‘小弟稔聞此處有座麟鳳山,山上有麒麟、鳳凰,不知可曾見過?’”(第三十八回)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3.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三版)[M]. 商務印書館, 2015.
  4. 王力. 《王力古漢語字典》[M]. 中華書局, 2000.(補充“稔”字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

“稔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ěn wé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1. 唐代劉禹錫提到“稔聞其德”,表達對他人品德的久仰;
  2. 宋代範仲淹用“稔聞治狀”描述對官員政績的熟知;
  3. 明代宋濂在碑銘中寫“稔聞其名”,體現對某人名聲的早有所聞。

三、使用注意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避花骢不懂眼部婁才譽吃箇蝨子留隻腳打虎拍蠅道路傳聞大漬奠都恩奬扼腕抵掌防送夫凡民發蹤指示怫恚閤分乖角兒瞽聩骨肋過悮函幽育明餱糧環絙喚鐵簡翟甲殼架勢急辭巾帼奇才開冬亢麗傀儡棚連霄領護臨難無懾馬槟榔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納污藏垢溺篑滂洋抛石甓社珠輕嫚窮思極想繞梁三日三寸黃甘梢子生态危機沈照鼠苗説然私道僮昏推刃豚脅文宴相嬲先舅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