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潛的意思、沈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潛的解釋

亦作“ 沉漸 ”。亦作“沉潛”。亦作“沉漸”。1.謂地德深沉柔弱。《書·洪範》:“高明柔克,沉潛剛克。” 孔穎達 疏:“地之德沉深而柔弱矣,而有剛能出金石之物也。”《左傳·文公五年》:“《商書》曰:沉漸剛克。” 楊伯峻 注:“潛亦作‘漸’,潛、漸古音近,字得通。”《隸釋·漢太尉劉寬碑》:“ 延熹 八年,地震,有詔詢畢,公以演策沉漸對當帝心,轉拜尚書。”

(2).指地。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臣聞沉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前蜀 韋莊 《冬日長安感志》詩:“霧雨十年同隱遁,風雷何日振沉潛。”

(3).指人性深沉柔弱。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序》:“而沉潛之士,則又隨物變化,與俗轉移。” 清 姚鼐 《<老子章義>序》:“天下道,一而已,賢者識大,不賢者識小,賢者之性,又有高明沉潛之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八世兄高明有馀,沉潛不足,隻要稍微柔克一下,前途是不可限量。”

(4).喻深入。

(5).指沉浸其中。謂深入探究。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 愈 ﹞遂得究窮於經傳史記百家之説,沉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 熹 自早歲即嘗受讀而竊疑之,沉潛反復,蓋亦有年。” 清 戴名世 《嶽薦傳》:“ 薦 少為諸生,讀書於諸子百家,無不貫穿,而篤信 宋 儒,沉潛反復,一以 程 朱 為師法。” 郭沫若 《歸去來·在轟炸中來去》:“沉潛在那些研究裡,在自己看來倒是一種危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沈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而異,主要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與通假
    原指“地德深沉柔弱”,出自《尚書·洪範》的“高明柔克,沉潛剛克”,孔穎達疏釋為地德雖沉靜柔弱,但能孕育剛強之物。古籍中亦寫作“沉漸”“沉潛”,因“潛”“漸”古音相近,屬通假用法。

  2. 引申為人性特質
    指人性格内斂深沉、含蓄隱忍。如明代高攀龍《<高子遺書>序》提到“沉潛之士隨物變化”,清代姚鼐則以“高明沉潛”區分人的性情。


二、其他語境含義

  1. 指代“地”或自然屬性
    南朝謝莊《月賦》中“沉潛既義”以“沉潛”代指地,與“高明”(代指天)形成對應。

  2. 動作與狀态
    可表示“沉浸其中”“深入探究”,如《隸釋·漢太尉劉寬碑》中“演策沉漸”意為潛心鑽研策略。

  3. 日語中的引申義
    日語中“沈潛”讀作「ちんせん」,意為“沉入水底”或“潛心鑽研”,如“研究に沈潛する”(埋頭研究)。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參考資料說明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尚書》《左傳》等古籍,或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沈潛

沈潛是一個漢字詞,漢字中拆分的部首是水和心,總共有13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的意思是指水下潛泳,後來逐漸衍生出向内沉思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沈潛的寫法是「沈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沈潛分别使用了「沈」和「潛」的各自古代字形。其中,「沈」的古代寫法是「沉」,在字形中加入了額外的肉橫,而「潛」的古代寫法是「瀾」,在字形中加入了額外的水。這些古代字形的變化反映了古代對于字義的表達方式。

以下是沈潛的例句:

他在遊泳時沈潛于深海中,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

組詞:沉思、潛水、沉靜、潛藏

近義詞:深思、潛心、沉澱

反義詞:浮躁、輕浮、心浮氣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