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邑的意思、敝邑的詳細解釋
敝邑的解釋
[my country] 對本國的謙稱
寡君聞吾子将步師出于敝邑。——《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詳細解釋
(1).謙辭。稱自己的國家。《禮記·檀弓下》:“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将辱於敝邑。”《資治通鑒·周赧王四年》:“大王之威行於 山 東,敝邑恐懼。” 胡三省 注:“ 春秋 以來,列國交聘,行人率自稱其國曰敝邑。”
(2).猶言偏僻的地方。《文選·左思<吳都賦>》:“習其敝邑,而不覿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呂延濟 注:“ 蜀 但知習其敝小都邑,不見上國,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敝,一本作“ 弊 ”。
詞語分解
- 敝的解釋 敝 ì 破舊,壞:敝舊。敝俗。敝衣。敝屣。敝帚自珍。 謙辭,用于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敝人(我)。敝姓。敝處。敝校。敝國。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敝邑”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謙辭,由“敝”和“邑”組合構成。
-
詞義解析:
- “敝”本義為“破舊”,引申為對自己或己方的謙稱,如“敝國”“敝處”;“邑”指城邑、封地,代指國家或地區。二者結合後,“敝邑”表示對自己所屬國家、城邑的謙稱,常見于外交辭令或書信往來。
- 《漢語大詞典》指出,“敝邑”在先秦文獻中已廣泛使用,例如《左傳·襄公八年》載:“敝邑之人,不敢甯處”,意為“我國民衆不敢安居”。
-
用法與語境:
- 古代諸侯國交往時,國君或使臣常用“敝邑”自指本國,以示對對方的尊重。例如《戰國策·齊策》中“敝邑有寶璧二雙”即指“我國有珍貴的玉璧”。
- 現代語境中,“敝邑”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題材作品,保留古典韻味。
-
曆史演變:
- 漢代以後,“敝邑”逐漸被“敝國”“敝處”等替代,但仍存于仿古文體中。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邑”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其謙稱形式具有鮮明的禮制色彩。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
- 《戰國策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敝邑”是古代漢語中的謙辭,主要用于外交或正式場合中謙稱自己的國家或屬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敝邑”由“敝”(破舊、謙稱)和“邑”(城邑、國家)組成,字面意為“破舊的小城”,引申為對自己國家的謙稱。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寡君聞吾子将步師出于敝邑”,即用“敝邑”代指本國。
-
出處與文獻用例
- 該詞多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禮記》等。
-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将辱於敝邑”,此處“敝邑”是鄭國使者對自身國家的謙稱。
- 《吳都賦》中“習其敝邑”則指“偏僻之地”,但此用法較少見。
-
用法特點
- 外交辭令:古代諸侯國交往時,使者常用“敝邑”表示自謙,體現禮節。
- 與“上國”對應:如《吳都賦》提到“敝邑”與“上邦”對比,強調地域或地位的差異。
-
相關字詞
- 類似謙稱還有“敝國”“下邑”等。
- “邑”在古漢語中既可指都城(如《爾雅》“邑外謂之郊”),也可泛指封地。
總結來看,“敝邑”的核心含義是自謙之稱,需結合語境區分指代國家還是地域。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聽不厭八殥鞭聲碧芙蓉筆墨畦僰道泊如部星搽灰抹土蟾宮客鏟平禅思出定大腦皮層地質作用鬥筆鬥然惇叙二解繁蔚飛籤豐庸分殊槅子官儲汩碌碌河魚腹疾簧口利舌腳韻潔夫舊大陸軍禁駿邁刻誅匡圍潰口淚汪汪梅楞章京命名撲撻器樂輕車球獵求之不得绮劄上臉少年白發聖谕沈疾神谟廟筭施法十月懷胎竦石條山停僮銅烏團魚五禽嬉五運轄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