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楛矢之貢的意思、楛矢之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楛矢之貢的解釋

《國語·魯語下》:“ 肅慎氏 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緻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 肅慎氏 之貢矢’。”後因以“楛矢之貢”泛指東北藩屬的貢物。《北史·高麗百濟等國傳論》:“今 遼東 諸國,或衣服參冠冕之容,或飲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經術,愛樂文史,遊學於京都者,往來繼路……其俗可採者,豈楛矢之貢而已乎?”亦省作“ 楛貢 ”。《魏書·百濟傳》:“九夷之國,世居海外,道暢則奉藩,惠戢則保境,故羈縻著於前典,楛貢曠於歲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楛矢之貢”是古代中國政治與文化交往中的特殊典故,其核心含義指向邊疆民族向中原王朝進貢楛木箭矢的行為,體現臣服與交流的雙重意義。以下從詞源、曆史背景、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詞語構成解析

    “楛矢”指以楛木為箭杆、石镞為箭頭的箭矢。《說文解字》載“楛,木也,可為矢”,說明其材質特性;“貢”即進貢,屬古代藩屬關系的禮儀制度。該詞最早見于《國語·魯語下》,記載孔子辨識陳國府庫中肅慎氏貢箭的故事。

  2. 曆史溯源與政治象征

    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周武王時期,東北地區的肅慎部落曾進貢“楛矢石砮”,象征對中原政權的歸附。此類貢品兼具軍事實用價值與文化認同意義,成為中央王朝“懷柔遠人”政策的實證。《三國志·魏書》亦載挹婁(肅慎後裔)“獻其國弓三十張、楛矢長一尺八寸”。

  3. 文化意涵與文獻引用

    該典故被後世文人引申為邊疆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符號。唐代柳宗元《武岡銘》以“楛矢來貢”喻指邊疆安定,宋代《冊府元龜》将其列為“外臣部·朝貢”的典型案例。清代考據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詳考了楛矢進貢路線的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

“楛矢之貢”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詞義解釋

  1. 本義與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魯語下》,記載肅慎氏(古代東北部族)向周王室進貢“楛矢石砮”(楛木制成的箭杆和石制的箭頭),箭長一尺八寸(約56厘米)。周王室将這種貢品銘刻為“肅慎氏之貢矢”,以彰顯德政感召遠方的功績。

  2. 引申含義
    後泛指東北地區藩屬或少數民族向中原王朝進貢的象征性貢物,強調政治臣服與文化聯繫。例如《北史》提到遼東諸國“楛矢之貢”不僅是貢品,更包含文化交融的深意。

  3. 象征意義
    楛矢作為武器,代表武力與忠誠。下級進貢楛矢,既表明歸順,也隱含“願為所用”的效忠态度。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國語》《北史》等原文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按甲休兵八彩白沒巴依璧池碧藕參和操奇計赢讒路承眷趁願徂輝大量丹绮大租挏乳頓着防猜分限浮慕膈肢勾捉廣愛谷伯灰榇毀軍堅忍讦激盡智竭力久别重逢均停暌淹亮油油料外錢獵書沒後程彌代虐遇嶷如丕址敧器聖賢神樞深心神運鎖連貪墯貪聚貪戀桃花鹽桃圈體元居正吐白未應相刃閑氣布衣小蘿蔔頭消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