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苔衣的意思、苔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苔衣的解釋

泛指苔藓。 南朝 宋 謝靈運 《嶺表賦》:“蘿蔓絶攀,苔衣流滑。” 南朝 梁元帝 《和鮑常侍龍川館》:“苔衣隨溜轉,梅氣入風香。” 唐 錢起 《避暑納涼》詩:“初晴草蔓緣新筍,頻雨苔衣染舊牆。” 宋 林逋 《翠微亭》詩:“秋階響松子,雨壁上苔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陟厘》:“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釐,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遊,在牆曰垣衣,在地曰地衣。其蒙翠而長數寸者亦有五:在石曰烏韭,在屋曰瓦松,在牆曰土馬鬃,在山曰卷栢,在水曰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苔衣是漢語中描述低等植物群落的傳統詞彙,具體指代依附于潮濕物體表面的苔藓類生物。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苔衣由兩類生物構成:苔(藓綱植物)和衣(地衣門共生體),二者常混合生長形成絨毯狀覆蓋層。

該詞彙具有三重釋義體系:

  1. 生物學屬性

    苔衣屬于隱花植物門類,通過假根吸附在岩石、樹皮等基質上。《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包含3,000餘種苔藓和2,000多種地衣,具有保水固土功能,被生态環境部列為生态系統健康指示物種(國家植物标本館,2023)。

  2. 文學意象表達

    在古典詩詞中,苔衣多用于營造幽寂意境。如《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載:"石磴苔衣滑,樵蹊棗實香",通過視覺(綠茸)、觸覺(濕滑)的雙重描寫,展現山居環境的清幽特質。

  3. 文化符號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指出,苔衣在文人墨客筆下常被賦予三重象征:

該詞源流可追溯至《爾雅·釋草》,漢代注疏家郭璞解"苔"為"水衣",宋代《集韻》始見"苔衣"連用。現代《辭海》将其納入"生态詞彙"條目,強調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特殊地位(商務印書館,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苔衣”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苔衣泛指苔藓類植物,常見于潮濕的岩石、牆壁、地面等表面,呈現青綠色或暗綠色。例如:


二、分類與别稱

根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苔衣類植物按生長環境分為五種:

  1. 陟釐:水中的苔衣;
  2. 石濡:石上的苔衣;
  3. 屋遊:瓦上的苔衣;
  4. 垣衣:牆上的苔衣;
  5. 地衣:地面的苔衣。

三、文學意象

古人常用“苔衣”描繪自然景緻或營造幽靜意境: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苔衣”一詞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詩歌、古文賞析或特定文學創作中,代指苔藓或潮濕環境下的植物覆蓋層。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詩句例證或分類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錢如命八方飙骖佖佖不遑甯處暢所欲言長魚趁熱鬧雛雞賜複聰明正直代位繼承擔仗淡妝奠飨端人正士泛流番蒜艴然不悅旱魃戶尉嘉賓佳名匠戶解帶積力井井有理警枕口腕快刀斬麻理睬列壁鱗光硫代硫酸鈉六騑馬飯茅茨懞懂敏辯偏異頩顔愆乏诠補壬夫人牧日側山北石劫失倫式序漱漱所知障螳蜋之衛韬奇貼襯通藉畏戒雺塞五五滊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