摛毫的意思、摛毫的詳細解釋
摛毫的解釋
猶摛筆。 明 李東陽 《兆先赴試三河念之有作》詩:“摛毫出組製,把玩驚詞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内閣中書》:“有謝友人賀啟雲:‘鎩羽南宮,方笑中眉無勇;摛毫東掖,忽欣除目有名。’”
詞語分解
- 摛的解釋 摛 (攡) ī 舒展;散布:摛錦布繡。英名遠摛。 鋪陳:“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毫的解釋 毫 á 細長而尖的毛:毫毛。毫發(?)。毫末(喻極微小的數量或部分)。絲毫。 指毛筆:揮毫。毫素。 中國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繩:頭毫。二毫。 中國市制計量單位,十毫等于一厘(長度、地積、重量單位);一百平
網絡擴展解釋
“摛毫”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其含義與用法可結合文獻資料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執筆寫作或鋪陳文辭,與“摛筆”同義,強調以筆墨展現才思。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帶有典雅色彩。
- 字義分解:
- 摛(chī):本義為舒展、鋪陳,引申為施展文采(如“摛文”即鋪陳文章)。
- 毫:指毛筆的筆尖,代指書寫工具或文字表達。
文學引用與語境
明代李東陽在《兆先赴試三河念之有作》中寫道:“摛毫出組製,把玩驚詞林”,此處“摛毫”形容友人應試時揮筆成章的文采,凸顯其文章精妙令文壇贊歎。清代陸以湉的《冷廬雜識》則用“摛毫東掖”描述在宮廷中起草文書的情景,體現該詞多用于正式或才學展示的場合。
使用場景
“摛毫”屬于古雅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創作中,用以表達文人的寫作行為或贊譽他人文筆。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背景或詞源流變,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摛毫》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摛毫(zhāi háo)是一個意義較為廣泛的成語,意思是指寫字時用毛筆蘸墨,在紙上書寫。它可以用來形容文章的寫作過程,也可以用來比喻文章的難度或者精準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摛毫》這個詞由部首手和角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摛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的《莊子》一書中,是莊子用來形容文人謹慎細緻、用心用意的寫作過程的一個比喻。
繁體:《摛毫》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摛毫」,沒有什麼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的書寫方式,「摛毫」的寫法都是相同的。
例句:他用一支毛筆摛毫,寫下了一篇動人心弦的詩歌。
組詞:寫字、書寫、紙上、墨、文人
近義詞:揮毫、揮毫、書寫、作文
反義詞:不寫、文不對題、敷衍了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