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國的意思、斷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國的解釋

決定國家大計。語本《漢書·薛宣傳》:“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宋 黃庭堅 《次以道韻寄範子夷子默》:“ 範公 秉文德,斷國極可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國"一詞在漢語中的核心含義為"決斷國事",屬于古漢語政事類專有名詞。該詞由"斷"(判斷、裁決)與"國"(國家政事)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最早見于《大戴禮記·保傅》記載的官職體系:"斷獄之官"與"斷國之臣"并稱,特指輔佐君王處理司法和政事的要職(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

在語義演變中,"斷國"發展出兩重内涵:一是指國家層面的重大決策,《漢書·刑法志》"斷國論者"即指參與國家事務決策的重臣;二指裁決國家司法案件,《唐律疏議》将"斷國"與"聽訟"對舉,強調其司法裁決屬性(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

該詞的現代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古代法制研究領域。需要注意其與"斷獄"(審理案件)存在語義交叉但側重不同:"斷國"強調國家層面的綜合決策,而"斷獄"專指司法審判(來源:中華書局《王力古漢語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斷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斷國”的核心含義為決定國家大計,指對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與判斷。這一解釋源自《漢書·薛宣傳》中的“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強調通過學識和智慧參與國家治理。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與構成

    • 由“斷”(意為決斷、裁決)和“國”(國家)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對國家事務的決斷”。
    •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國家疆土被分割”的釋義,但此說法未見于經典文獻,可能為現代誤讀或引申義。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漢書·薛宣傳》首次提出該詞,強調學識對國家決策的重要性。
    • 宋代黃庭堅在詩中引用“斷國極可否”,進一步體現其作為政治決策的嚴肅性。
  3. 現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對國家大事的審慎判斷,如例句:“範公秉文德,斷國極可否”。

三、相關拓展

四、總結

“斷國”主要作為曆史詞彙使用,其權威解釋應參考《漢書》及宋代詩文,核心含義為“決斷國家大計”。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姻嬌背蓬比特跛觋彩具慚媿側僻酬恩詞辨誕馬凍雷冬暄迩續繁動犯狂憤風驚浪封隧奉玄附項高情遠緻共侶郭雀兒環境監測嘉美矜愎進窺灸治記下恐讋累土至山良愈連宗犁頭籠絷論家馬表盲盲瞞天智闵仁謬阙女華窮昊紉縫散工森沉施靈十朋誓刃水曲疏辟疏拙送首腆厚聽差韋護僞學物值瑕壁先老箫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