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愆的意思、伏愆的详细解释
伏愆的解释
认罪。 汉 刘向 《列女传·珠崖二义》:“ 珠崖夫人 ,甚有母恩,假继相让;维女亦贤,纳珠於关,各自伏愆。二义如此,为世所传。”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愆的解释 愆 ā 罪过,过失:愆忒。愆尤。罪愆。 耽误:愆期。愆滞。 过:愆伏(天气冷暖失调,多指大旱或酷暑,有变化无常的意思)。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伏愆(fú qiān)是古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单字本义与组合关系进行解析:
-
字义溯源
- "伏"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司也,从人犬",本义为俯身隐藏,引申为认罪、承担之义。《汉语大词典》标注其"承担罪责"的义项可追溯至《尚书》"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的典故。
- "愆"在《尔雅》中训为"过也",指过失、罪咎,《左传》记载"王愆于厥身"即用此义。
-
合成词释义
二字组合后,"伏愆"表示主动承担罪责或过失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司法文书与道德训诫文本。例如明代《刑科题本》中"官吏伏愆自劾"的记载,即指官员主动呈报自身过失请求责罚。
-
语用特征
该词具有鲜明的道德评价色彩,多用于强调行为主体对过错的自觉性。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此类合成词体现了"以德补过"的儒家伦理观。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见于古典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伏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qiā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义
- 伏指低头认错,愆指过错,合起来表示因犯错误而认罪或接受惩罚。该词强调在行为上需谨慎,避免因过失招致责罚。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列女传·珠崖二义》。文中记载珠崖夫人与继女因携带违禁品(珍珠)入关,主动认罪并承担责任的典故,体现了“伏愆”的用法。
3.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语境:多用于描述主动承认错误或接受惩罚的行为,如“各自伏愆”指双方均认罪。
- 现代延伸:可引申为对过失的反思与担当,常见于书面或正式表达。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伏罪、认罪、悔过。
- 关联成语:绳愆纠缪(纠正过失)、伤廉愆义(损害廉洁和道义)。
“伏愆”兼具认错与担责的双重内涵,多用于强调对过错的主动承认,常见于历史故事或道德训诫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列女传》的典故细节,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注释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熬夜白苋兵器钵盂精簿伍财神残肢差落唱乱疮疤楚学玳瑁帘饤核定租动脉短卷断猿阏与饭床反事凤膺讽咏估堆儿贵貂闺牖钴鉧滚边浩宕黑田鸿运画荒皇帝行宝魂销目断灵川灵眇令人生畏论师率初冥事男才女貌佞色牛山下涕偏闇秦椒啓塞泉户鸲鹆屈原赛珍会沙路沙色世度説知四隩素壳躺柜田客天座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