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祭服。《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朱熹 集注:“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宋书·礼志五》:“ 夏后 崇约,犹美黻冕。” 宋 叶适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襏襫。”
“黻冕”是古代祭祀时穿着的礼服,其详细解释如下:
本义:
黻冕是古代祭祀时的专用礼服,由绣有黻纹的衣袍和礼冠组成。《论语·泰伯》提到“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朱熹注释:“黻,蔽膝也;冕,冠也,皆祭服也。”。
引申义:
象征礼制与身份等级。如《宋书·礼志》记载“夏后崇约,犹美黻冕”,说明其作为礼制符号的重要性。
宋代陆游、王安石等诗人常在诗词中以黻冕喻指高洁品行或礼制传统,如“巍巍黻冕古,食与夷鬼俱”(陆游《禹祠》)。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文献、汉字本义及诗词用例,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汉典及《论语》研究。
《黻冕》(fú miǎn)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古代帝王礼器中的一种袍服,用于庄重和正式的场合。
《黻冕》的部首是“衣”(yī),它包含了14笔画。
《黻冕》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史书和文献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写汉字时,用毛笔在纸上书写。《黻冕》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相似,稍有区别。
这座寺庙里,僧侣们身穿黻冕,举行庄严的仪式。
黻纹、冕旒、衣冠华贵
皇袍、礼服、朝服
朴素、简单、普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