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斷的意思、獨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斷的解釋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詳細解釋

(1).獨自決斷;專斷。《管子·明法解》:“明主者,兼聽獨斷,多其門戶,羣臣之道,下得明上,賤得言貴,故姦人不敢欺。”《史記·李斯列傳》:“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 宋 蘇轼 《上蔡省主論放欠書》:“伏惟明公獨斷而力行之,使此二百二十五家,皆得歸安其藜糗……以歌詠明公之德。”《孽海花》第十八回:“政體一層,我國數千年來,都是皇上一人獨斷的,一時恐難改變。” 周6*6*《團結廣大人民群衆一道前進》:“什麼叫獨斷?就是我說的話就對,人家說的話就不對。”

(2).指不用外力而能自動砍斷。《韓詩外傳》卷八:“妾聞 奚公 之車,不能獨走;莫邪雖利,不能獨斷,必有以動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獨斷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獨斷”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在決策或判斷時獨自決斷,不聽取他人意見。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詞義


2. 語境中的含義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4. 文化與社會評價


5. 使用注意事項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場景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背景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獨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獨斷(dú duàn)指的是一個人在決定問題或處理事務時,隻憑個人的意見和判斷,不考慮他人的意見或共識。這種做法常常表現為不聽取他人的建議或意見,并且對自己的決定非常自信,不容置疑。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收錄的《獨斷》是使用了犬(quǎn)部作為部首,拆分筆畫為7畫。 來源 獨斷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在古代社會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順應社會共識、尊重他人的意見與群體的決策,而獨斷恰恰相反,強調個人主觀意識的獨立與自主。獨斷一詞在現代社會常常被當作負面詞語。 繁體 獨斷(dú duàn)是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的寫法基本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獨斷更早的版本為「獨斷」,可以看出犬部早期就代表了“狗”,而後來的字形簡化之後,成為了現代的犬部。 例句 1. 他對于這個問題采取獨斷的态度,沒有聽取我們的建議。 2. 她以獨斷的方式決定了公司今後的發展方向。 3. 作為領導,你不能一味獨斷獨行,還是要聽取員工的意見。 組詞 獨斷獨行、獨斷專行、獨斷獨裁、獨斷獨家、獨斷獨利 近義詞 專斷、霸道、獨裁、專橫 反義詞 聽取他人意見、集思廣益、民主決策、合作取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