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斷的意思、獨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斷的解釋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詳細解釋

(1).獨自決斷;專斷。《管子·明法解》:“明主者,兼聽獨斷,多其門戶,羣臣之道,下得明上,賤得言貴,故姦人不敢欺。”《史記·李斯列傳》:“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 宋 蘇轼 《上蔡省主論放欠書》:“伏惟明公獨斷而力行之,使此二百二十五家,皆得歸安其藜糗……以歌詠明公之德。”《孽海花》第十八回:“政體一層,我國數千年來,都是皇上一人獨斷的,一時恐難改變。” 周6*6*《團結廣大人民群衆一道前進》:“什麼叫獨斷?就是我說的話就對,人家說的話就不對。”

(2).指不用外力而能自動砍斷。《韓詩外傳》卷八:“妾聞 奚公 之車,不能獨走;莫邪雖利,不能獨斷,必有以動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獨斷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獨斷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行事專憑個人意志決斷,不聽取他人意見。強調主觀武斷、缺乏民主協商的行為方式。例如:

“他作風獨斷,常忽視團隊建議。”

二、近義詞辨析

  1. 專斷:側重強調權力集中下的單方面決策(《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武斷:含貶義,指缺乏依據的主觀判斷(《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反義詞對比

四、用法與語境

常見于描述領導風格或決策缺陷,如“獨斷專行”。古典文獻中亦有體現:

《史記·李斯列傳》載:“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暗指君主獨斷招緻衰亡(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五、權威引用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内容符合語言規範性與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獨斷”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在決策或判斷時獨自決斷,不聽取他人意見。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詞義


2. 語境中的含義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4. 文化與社會評價


5. 使用注意事項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場景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背景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愛鳥周安危相易敗象彩唱攙拽沖漠村客點唱颠寒作熱風華府庠告退勾手貫射管屬還風核考橫侈懷着鬼胎殭屍較德焯勤饑勞金栅口象苦茶連環烈烈轟轟麟毫簾厲氣遛鳥流說馬背船脣曼胡門竅孊密拿賊拿贓牛蹄中魚起富清虛洞府秦頭蛩駏曲阻若下酒蛇莓升舉申證石精識職書房水吊子黍民歲君素韻桃核剔除缇齊通幽洞冥威鳳祥麟霞杯下乘